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腐解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发布时间:2020-12-08 12:01
  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腐解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腐解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尚不明确。基于对已发表文献及长期定位实验数据的整理,本研究的进展如下:1、凋落物周转时间存在空间异质性,主要受温度调控。不同气候、凋落物属性及土壤属性下凋落物周转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整体表现为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气候、凋落物及土壤属性对其解释率分别为39.5%、38.0%和22.5%,其中,温度能直接和间接(调控土壤和凋落物属性)的影响凋落物周转时间。温度,土壤pH,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砂粒含量被作为模型的驱动因素来预测凋落物周转时间的空间分布。2、凋落物温度敏感性存在空间异质性,主要受木质素调控。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下凋落物温度敏感性分别为1.30、2.23和3.35(10-4 day-1-1)。凋落物温度敏感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气候和土壤属性可以通过改变凋落物属性来间接的影响凋落物温度敏感性。如果剔除温度、降雨量、土壤砂粒含量、土壤pH和实验年限这些因子,木质素与凋落物温度敏感性仍保持高度相关性。3、凋落...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腐解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陆地生态系统下碳循环过程

腐解,凋落物,概念图


士学位论文 没有直接可比性,因此,当前需通过大量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及壤对碳的固定效率的差异及其驱动因素。解的驱动因素与气候、土壤性质、耕作管理以及凋落物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类和数量,继而影响凋落物腐解,管理措施则是通过影响植被土壤扰动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平衡,而气候条件(温度、降水的周转(Jenny et al., 1980)。从宏观尺度上来看,影响凋落物量和土壤属性等(图 1.2)。

路线图,路线,土壤有机碳,凋落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1.4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对外源碳的利用效率通过对我国 25 个长期定位施肥实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依据不同凋落物(秸秆和有机肥)输入及土壤有机碳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通过计算单位凋落物质量转化为土壤有机碳的量(土壤对外源碳的利用效率),探讨区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固定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内在的调控机制为可持续农业的管理及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因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这一问题:1) 土壤有机碳固定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2) 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是如何(直接和/或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定效率?3) 基于土壤有机碳固定效率动态,估算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达到新平衡所需时间?2.2 技术路线本研究以长期土壤肥料实验站及已发表文献的数据整理为基础,采取大数据与相关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本文旨在从宏观上阐明我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下凋落物腐解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路线框图如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施肥土壤不同粒径颗粒的固碳效率[J]. 蔡岸冬,张文菊,申小冉,肖婧,韩天富,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2]中国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解特征的整合分析[J]. 王金洲,卢昌艾,张文菊,冯固,王秀君,徐明岗.  土壤学报. 2016(01)
[3]果园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研究[J]. 崔志强,李宪利,崔天舒.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2)
[4]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曾锋,邱治军,许秀玉.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
[5]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 高利伟,马林,张卫峰,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农业工程学报. 2009(07)
[6]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 李逢雨,孙锡发,冯文强,秦鱼生,王昌全,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2)
[7]中国土壤氮素研究[J]. 朱兆良.  土壤学报. 2008(05)
[8]杉木与阔叶树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林开敏,章志琴,邹双全,曹光球.  土壤通报. 2006(02)
[9]干旱地区有机肥料腐解及腐殖化系数的研究[J]. 郑德明,姜益娟,吕双庆,朱朝阳.  土壤肥料. 2004(02)
[10]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 彭少麟,刘强.  生态学报. 2002(09)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D]. 王金洲.中国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05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05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8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