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大孔隙分布与水氮渗漏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23 02:24
  稻田水氮的渗漏对地下水及农业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揭示田埂及稻田土壤区域土壤性质差异,对比不同位点(田内和田埂)大孔隙分布与优先流特征,探究田埂区域对稻田水氮渗漏的影响,本文采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亮蓝染色示踪、CT土柱扫描及田埂原位离子侧渗等方法,对江汉平原典型稻田—田埂过渡区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田埂过渡区不同位点土壤性质差异较大。其中,田内犁底层容重最高(1.51 g/cm3),田间田埂该层次容重其次,田沟田埂和灌溉沟较低;各位点粉粒和粘粒含量较大,砂粒含量较少;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表层土壤较高,而中、下层土壤较低,且田埂中、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田内。不同位点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s)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上层(-20~35 cm)高于中、下层(35~65 cm),剖面导水性能表现为田埂>灌溉沟>田内,田埂平均Ks分别是灌溉沟和田内的1.6和16.0倍;同一吸力值下不同位点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田内含水量最高,灌溉沟其次,田埂最低,在持水性能上表现为田内>灌溉沟>田埂;各位点当量直径>0.03 mm孔隙含量表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大孔隙分布与水氮渗漏特征


图2.1荆州市月平均气候参数(2010?2017年)??本文试验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华中师范大学野外试验站(112=34’E,29=??

晒田,水稻,试验田,水稻生长


?113?11.?IM?II.??图2.2试验田区位与试验田埂??试验区水稻栽培由原来的插秧转为抛秧,以节省劳动成本。稻田灌溉模式为传??统漫灌方式。水稻种植前期保持田内长期灌溉。但在水稻分蘖期会停止灌溉以抑制??无效分蘖,此时田内水分含量迅速减少,当地人称这类农事活动为“晒田”。在晒田??及水稻逐渐成熟中后期,为了促进水稻的生长,农民会将稻田重新灌溉并保持淹水。??除晒田导致的田间水分落千外,受降水分异影响,在降雨较少且灌溉水源不足时,??稻田内水分也会落千,从而影响水稻正常生长。??试验区水稻生长季,化肥与农药的施用交替进行,水稻生长季期间施加尿素2??次,喷撒农药(除虫、除草)5次,且在施肥与喷洒农药期间,田内保持灌溉水分。??图2.3泥浆化操作与灌溉??12

试验田,水稻生长,试验区,水稻栽培


试验区水稻生长季,化肥与农药的施用交替进行,水稻生长季期间施加尿素2??次,喷撒农药(除虫、除草)5次,且在施肥与喷洒农药期间,田内保持灌溉水分。??图2.3泥浆化操作与灌溉??12??


本文编号:2932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32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1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