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矿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4 17:39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大规模的改造大自然加速了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打破了全球碳平衡。森林有机碳库是陆地最大的有机碳储存库,其微弱的变化就能影响大气CO2浓度的显著变化,因此如何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高效管理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重庆市缙云山的竹林、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地5种亚热带典型林分为例,研究了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在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室内培养的方式研究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期明确林分类型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旨在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高效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5种林分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除针叶林表现为先增后减的“V”字型剖面分布外,其他4种林分也随土层加深而降低。5种林分在土壤...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
1.1.1 化学分组
1.1.2 物理分组
1.1.3 生物分组
1.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
1.2.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1.2.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
1.2.3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1.3 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
1.3.1 有机碳矿化的测定
1.3.2 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因素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材料与方法
2.5.1 研究区概况
2.5.2 样品采集
2.5.3 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
第3章 缙云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变化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3.1.2 不同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3.1.3 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变化
3.1.4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3.1.5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
3.1.6 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配比例之间的相关性
3.2 讨论
3.2.1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3.2.2 不同林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影响
3.2.3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3 结论
第4章 缙云山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
4.1.2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4.1.3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4.1.4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相对贡献率
4.2 讨论
4.2.1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分布
4.2.2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分配
4.3 小结
第5章 缙云山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5.1.2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
5.1.3 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
5.1.4 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特征
5.2 讨论
5.2.1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5.2.2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J].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4)
[2]川西亚高山3种典型森林土壤碳矿化特征[J]. 杨开军,杨万勤,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聂富育,王壮,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5)
[3]不同温度条件下亚热带森林土壤碳矿化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 刘玉槐,严员英,张艳杰,严月,赵玉皓,徐燕,陈伏生,葛体达,鲁顺保. 生态学报. 2017(23)
[4]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J]. 聂富育,杨万勤,杨开军,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3)
[5]可溶性有机质输入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J]. 张政,蔡小真,唐偲頔,郭剑芬. 生态学报. 2017(22)
[6]中国温带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J]. 张玲,张东来,毛子军. 生态学报. 2017(19)
[7]有机物料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潘艳斌,朱巧红,彭新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8]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于法展,张茜,张忠启,李玲,雷良媛,张少坤,陈俊.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9]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J]. 王连晓,史正涛,刘新有,冯泽波,肖冬冬.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8)
[10]中亚热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张仕吉,项文化,孙伟军,方晰.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 徐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 何冬梅.南京林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 丁长欢.西南大学 2016
[2]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碳库的影响[D]. 李晓梅.东北农业大学 2015
[3]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 张洋.南京林业大学 2015
[4]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 王莲阁.西南大学 2015
[5]重庆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D]. 刘勇.北京林业大学 2015
[6]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 高菲.东北林业大学 2015
[7]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研究[D]. 曾天慧.南京林业大学 2014
[8]东北黑土团聚体的结构特征研究[D]. 陈晓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9]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D]. 曹良元.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6053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
1.1.1 化学分组
1.1.2 物理分组
1.1.3 生物分组
1.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
1.2.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1.2.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
1.2.3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1.3 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
1.3.1 有机碳矿化的测定
1.3.2 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因素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材料与方法
2.5.1 研究区概况
2.5.2 样品采集
2.5.3 分析方法
2.6 数据处理
第3章 缙云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变化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3.1.2 不同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3.1.3 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变化
3.1.4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3.1.5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
3.1.6 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配比例之间的相关性
3.2 讨论
3.2.1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3.2.2 不同林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影响
3.2.3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3 结论
第4章 缙云山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
4.1.2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4.1.3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4.1.4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相对贡献率
4.2 讨论
4.2.1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分布
4.2.2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分配
4.3 小结
第5章 缙云山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5.1.2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
5.1.3 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
5.1.4 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特征
5.2 讨论
5.2.1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5.2.2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J].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4)
[2]川西亚高山3种典型森林土壤碳矿化特征[J]. 杨开军,杨万勤,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聂富育,王壮,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5)
[3]不同温度条件下亚热带森林土壤碳矿化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 刘玉槐,严员英,张艳杰,严月,赵玉皓,徐燕,陈伏生,葛体达,鲁顺保. 生态学报. 2017(23)
[4]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J]. 聂富育,杨万勤,杨开军,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3)
[5]可溶性有机质输入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J]. 张政,蔡小真,唐偲頔,郭剑芬. 生态学报. 2017(22)
[6]中国温带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J]. 张玲,张东来,毛子军. 生态学报. 2017(19)
[7]有机物料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潘艳斌,朱巧红,彭新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8]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于法展,张茜,张忠启,李玲,雷良媛,张少坤,陈俊.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9]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J]. 王连晓,史正涛,刘新有,冯泽波,肖冬冬.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8)
[10]中亚热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张仕吉,项文化,孙伟军,方晰.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6)
博士论文
[1]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 徐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 何冬梅.南京林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 丁长欢.西南大学 2016
[2]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碳库的影响[D]. 李晓梅.东北农业大学 2015
[3]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 张洋.南京林业大学 2015
[4]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 王莲阁.西南大学 2015
[5]重庆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D]. 刘勇.北京林业大学 2015
[6]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 高菲.东北林业大学 2015
[7]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研究[D]. 曾天慧.南京林业大学 2014
[8]东北黑土团聚体的结构特征研究[D]. 陈晓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
[9]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耕作方式对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影响[D]. 曹良元.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6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36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