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24 20:39
大力发展再生稻对我国南方稻区农业优质高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再生稻的生育期较长以及再生季肥料来源头季稻施入的促芽肥等原因,会造成再生稻中后期缺肥,引起土壤养分的失调。再生稻稻田培肥是维持其养分平衡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形式,在再生稻栽培体系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还田量7500 kg/hm2(SH)、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SW)、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配施腐熟剂(SWF)处理;以及室内模拟试验:秸秆不添加(CK)、秸秆添加量为1%(RS1)、秸秆添加量为2%(RS2)和秸秆添加量为2%并添加腐熟剂(RS2F),并进行180天短期培养。测定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组分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再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质培肥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2年的田间试验发现,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pH值略有提高。处理(SH、SW)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 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1 秸秆还田对土壤pH值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2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技术路线
2.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2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秸秆还田田间试验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田间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
3.2 秸秆还田室内模拟试验
3.2.1 室内试验材料
3.2.2 室内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3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3.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3.3.2 水溶性有机碳测定及表征
3.3.3 颗粒有机碳的提取及测定
3.3.4 腐殖酸组分提取及含碳量的测定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PH值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4.2.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2.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2.3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4.3.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3.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4.3.3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4.3.4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腐殖酸组分含碳量的影响
4.4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变化
5 讨论
5.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5.3 秸秆还田下再生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变化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质、秸秆腐解及玉米纹枯病的影响[J]. 王汉朋,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玉米科学. 2018(06)
[2]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 田平,姜英,孙悦,马梓淇,隋鹏祥,梅楠,齐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1)
[3]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寒地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王秋菊,张敬涛,盖志佳,蔡丽君,刘婧琦,赵桂范,杜佳兴,焦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9)
[4]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作物产量和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J]. 康国栋,魏家星,邬梦成,李鹏,成艳红,李大明,刘满强,李辉信,胡锋,焦加国,王霞. 土壤. 2017(06)
[5]秸秆还田量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白建忠,陈泽,丁永锋,张珞,赵营. 土壤通报. 2017(05)
[6]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成臣,汪建军,程慧煌,罗亢,曾勇军,石庆华,商庆银. 土壤学报. 2018(01)
[7]冬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刘威,秦自果,耿明建,吴礼树,鲁剑巍,鲁君明,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4)
[8]中国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 李成芳,胡红青,曹凑贵,黄见良,周勇,朱建强,秦鱼生,杭晓宁,尧水红,张卫建.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4)
[9]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王秋菊,常本超,张劲松,韩东来,隋玉刚,陈海龙,杨兴玉,王雪冬,焦峰,新家宪,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4)
[10]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对玉米秸秆还田的响应[J]. 李世忠,冯海东,解倩,李蕴雅. 农业科学研究. 2017(02)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D]. 李继福.华中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战厚强.东北农业大学 2015
[2]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戴志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6277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 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1 秸秆还田对土壤pH值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2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技术路线
2.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2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秸秆还田田间试验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田间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
3.2 秸秆还田室内模拟试验
3.2.1 室内试验材料
3.2.2 室内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3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3.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3.3.2 水溶性有机碳测定及表征
3.3.3 颗粒有机碳的提取及测定
3.3.4 腐殖酸组分提取及含碳量的测定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PH值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4.2.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2.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2.3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4.3.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3.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4.3.3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4.3.4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腐殖酸组分含碳量的影响
4.4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变化
5 讨论
5.1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5.3 秸秆还田下再生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变化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质、秸秆腐解及玉米纹枯病的影响[J]. 王汉朋,景殿玺,周如军,傅俊范. 玉米科学. 2018(06)
[2]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 田平,姜英,孙悦,马梓淇,隋鹏祥,梅楠,齐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1)
[3]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寒地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王秋菊,张敬涛,盖志佳,蔡丽君,刘婧琦,赵桂范,杜佳兴,焦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9)
[4]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作物产量和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J]. 康国栋,魏家星,邬梦成,李鹏,成艳红,李大明,刘满强,李辉信,胡锋,焦加国,王霞. 土壤. 2017(06)
[5]秸秆还田量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白建忠,陈泽,丁永锋,张珞,赵营. 土壤通报. 2017(05)
[6]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成臣,汪建军,程慧煌,罗亢,曾勇军,石庆华,商庆银. 土壤学报. 2018(01)
[7]冬种绿肥和稻草全量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刘威,秦自果,耿明建,吴礼树,鲁剑巍,鲁君明,曹卫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4)
[8]中国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 李成芳,胡红青,曹凑贵,黄见良,周勇,朱建强,秦鱼生,杭晓宁,尧水红,张卫建.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4)
[9]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王秋菊,常本超,张劲松,韩东来,隋玉刚,陈海龙,杨兴玉,王雪冬,焦峰,新家宪,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4)
[10]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对玉米秸秆还田的响应[J]. 李世忠,冯海东,解倩,李蕴雅. 农业科学研究. 2017(02)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D]. 李继福.华中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战厚强.东北农业大学 2015
[2]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戴志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6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3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