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05:20
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和钾及多种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营养源,秸秆还田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秸秆还田可以将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部分归还给土地,以缓解养分的过渡消耗。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寒地水稻生产特点,于2010-2014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植物试验实习基地进行,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水稻还田秸秆残余物腐解规律及养分释放特性;以小区试验研究了连年和隔年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盆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还田水稻秸秆腐解率随着还田年限的延长逐渐增加,以第一年腐解最快,用对数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达到极显著水平;方程为:y=8.954ln(x)+60.92,R2=0.977;秸秆还田第1年的腐解率达到60.92%,第2年腐解率达到67.13%,第3年秸秆腐解率达到70.76%,腐解率达到80%以上需要9年时间。还田水稻秸秆腐殖化系数随还田年限的延长逐渐减小,至第2年以后变化较小。用对数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达到极显著水平,方程为:y=-0.09ln(x)+0.390,R2=0...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试验区地理位置图
对两组试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秸秆腐解的第一年残余物重量减少最多。按照不同年际间分析秸秆重量变化,表 3-1 是秸秆腐解试验第一年残余物重量变化,表中可以看出,两组试验结果一致,随着秸秆腐解时间的延长,残余物重量逐渐降低,秸秆腐解第一个月(5 月 2日-6 月 26 日)残余物重量减轻 27.41%,减少 15.13g;埋入 2 个月(5 月 26 日-7 月 26 日)图 3-2 B 组试验还田秸秆残余物重量及腐解率变化Fig. 3-2 The change of residue straw weight and decomposition rate in group B
结合图 3-1 和 3-2 两组试验秸秆腐解率数据,对平均秸秆腐解率进行数据分析拟合见图 3-4,对数方程对秸秆腐解率的拟合效果良好,R2=0.977,方程为 y = 8.954l2,其中 y 为秸秆腐解率,x 为秸秆腐解年限。据方程计算秸秆还田 1 年后秸秆腐解0.92%,秸秆还田 2 年后秸秆腐解率达到 67.13%,据此方程推算,当还田秸秆腐解秸秆腐解率将超过 81.5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碳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秸秆腐解、土壤CO2排放的影响[J]. 黄涛,仇少君,杜娟,史振侠,巨晓棠.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4)
[2]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J]. 武际,郭熙盛,鲁剑巍,万水霞,王允青,许征宇,张晓玲. 生态学报. 2013(02)
[3]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溶液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J]. 闫超,刁晓林,葛慧玲,王晓伟,马春梅,龚振平. 土壤通报. 2012(05)
[4]不同作物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特征试验[J]. 戴志刚,鲁剑巍,李小坤,鲁明星,杨文兵,高祥照.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6)
[5]秸秆还田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溶液中养分变化的影响[J]. 刁晓林,曾祥亮,龚振平,马春梅,张磊,董守坤.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4)
[6]少免耕对小麦/玉米农田玉米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J]. 江晓东,迟淑筠,王芸,宁堂原,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2009(10)
[7]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 李逢雨,孙锡发,冯文强,秦鱼生,王昌全,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2)
[8]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西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J].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05)
[9]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J]. 王允青,郭熙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3)
[10]原位土壤溶液采样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紫外吸收光谱直接测定探讨[J]. 罗小三,仓龙,郝秀珍,李连祯,周东美. 土壤. 2007(06)
硕士论文
[1]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D]. 闫超.东北农业大学 2012
[2]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戴志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分解与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D]. 刘开强.广西大学 2008
[4]还田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D]. 陈尚洪.四川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4353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试验区地理位置图
对两组试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秸秆腐解的第一年残余物重量减少最多。按照不同年际间分析秸秆重量变化,表 3-1 是秸秆腐解试验第一年残余物重量变化,表中可以看出,两组试验结果一致,随着秸秆腐解时间的延长,残余物重量逐渐降低,秸秆腐解第一个月(5 月 2日-6 月 26 日)残余物重量减轻 27.41%,减少 15.13g;埋入 2 个月(5 月 26 日-7 月 26 日)图 3-2 B 组试验还田秸秆残余物重量及腐解率变化Fig. 3-2 The change of residue straw weight and decomposition rate in group B
结合图 3-1 和 3-2 两组试验秸秆腐解率数据,对平均秸秆腐解率进行数据分析拟合见图 3-4,对数方程对秸秆腐解率的拟合效果良好,R2=0.977,方程为 y = 8.954l2,其中 y 为秸秆腐解率,x 为秸秆腐解年限。据方程计算秸秆还田 1 年后秸秆腐解0.92%,秸秆还田 2 年后秸秆腐解率达到 67.13%,据此方程推算,当还田秸秆腐解秸秆腐解率将超过 81.5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碳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秸秆腐解、土壤CO2排放的影响[J]. 黄涛,仇少君,杜娟,史振侠,巨晓棠.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4)
[2]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J]. 武际,郭熙盛,鲁剑巍,万水霞,王允青,许征宇,张晓玲. 生态学报. 2013(02)
[3]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溶液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J]. 闫超,刁晓林,葛慧玲,王晓伟,马春梅,龚振平. 土壤通报. 2012(05)
[4]不同作物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特征试验[J]. 戴志刚,鲁剑巍,李小坤,鲁明星,杨文兵,高祥照.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6)
[5]秸秆还田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溶液中养分变化的影响[J]. 刁晓林,曾祥亮,龚振平,马春梅,张磊,董守坤.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4)
[6]少免耕对小麦/玉米农田玉米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J]. 江晓东,迟淑筠,王芸,宁堂原,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2009(10)
[7]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 李逢雨,孙锡发,冯文强,秦鱼生,王昌全,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2)
[8]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西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J].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05)
[9]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J]. 王允青,郭熙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3)
[10]原位土壤溶液采样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紫外吸收光谱直接测定探讨[J]. 罗小三,仓龙,郝秀珍,李连祯,周东美. 土壤. 2007(06)
硕士论文
[1]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D]. 闫超.东北农业大学 2012
[2]秸秆养分释放规律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戴志刚.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不同耕作方式下稻草分解与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D]. 刘开强.广西大学 2008
[4]还田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D]. 陈尚洪.四川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4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8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