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27000年以来秦安黄土沉积速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09:42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且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土壤侵蚀风险度评价需要引入容许土壤流失量概念。成土速率是研究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基础。黄土高原由于风积形成的特殊性,要知道黄土高原地区的容许土壤流失量首先要确定该地区的黄土沉积速率。27000年以来的古气候在黄土沉积的整个地质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探讨这一时期的黄土沉积速率,可以和陕北黄土高原的黄土沉积速率进行比较,为容许土壤流失量的确定以及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提供数据基础。研究这一时期土壤侵蚀对黄土沉积速率的影响,对于预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人类活动对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尺度27000年以来的秦安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黄土剖面时间序列和土壤深度-年龄曲线,定量研究不同气候时期的黄土沉积速率;采用多指标分析黄土剖面成壤强度;探讨地质时期土壤侵蚀对黄土沉积速率的影响;并对黄土沉积速率在古地貌复原和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秦安县不同地区较为准确可靠的土壤剖面14C年代序列,获得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时期的黄土沉积速率。不同地理位置黄土沉积速率差异较大,不同...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成土速率研究进展
    1.3 黄土地层研究进展
        1.3.1 黄土的成因及中国黄土来源和分布
        1.3.2 黄土沉积速率研究进展
    1.4 黄土地层年代学研究进展
        1.4.1 黄土地层划分
        1.4.2 释光年代地层学
14C年代地层学">        1.4.3 14C年代地层学
        1.4.4 磁化率年代地层学
    1.5 黄土的土壤学及成壤古环境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黄土地层时间序列的构建及黄土净沉积速率研究
        2.2.2 黄土风化成壤强度研究
        2.2.3 降雨侵蚀对黄土沉积速率的影响
        2.2.4 黄土沉积速率的应用研究
    2.3 实验方案
        2.3.1 采样点选择
        2.3.2 样品采集
14C年龄测定">        2.3.3 土壤14C年龄测定
        2.3.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区概况
        2.5.1 自然地理概况
        2.5.2 土壤与植被特征
        2.5.3 水土流失概况
        2.5.4 古人类活动情况
第三章 黄土地层时间序列及黄土净沉积速率研究
    3.1 土壤剖面观察
    3.2 27000年以来黄土沉积环境特征气候分期
    3.3 黄土剖面时间序列的确定
    3.4 黄土沉积速率的初步研究
    3.5 全新世气候影响下不同地区的黄土沉积速率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27000年来黄土风化成壤强度研究
    4.1 风化成壤强度指标研究
        4.1.1 土壤磁化率
        4.1.2 土壤颗粒组成
        4.1.3 土壤有机质含量
        4.1.4 土壤pH
3含量">        4.1.5 CaCO3含量
        4.1.6 Fe元素含量
        4.1.7 其他元素含量
    4.2 不同指标反映的风化成壤强度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27000年以来降雨侵蚀对黄土沉积速率的影响
    5.1 指示黄土沉积期的粗颗粒指标
    5.2 年均降雨量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黄土快速沉积期的确定
        5.3.2 土壤侵蚀期的确定
        5.3.3 降雨侵蚀对黄土沉积速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黄土沉积速率应用
    6.1 黄土高原古地貌研究
        6.1.1 黄土高原古地貌研究进展
        6.1.2 秦安大地湾古地貌复原
    6.2 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
        6.2.1 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方法
        6.2.2 不同地区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问题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2986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86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2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