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2 13:39
为探究生物炭对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针对亚热带红壤选用海鲜菇废菌棒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通过短期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施用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粒径为主,其中生物炭配施化肥处理含量最高,为65.88%,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粒径>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比例,增幅达到40.52%;配施化肥、猪粪则会降低其含量,降幅分别为43.33%、25.33%;(2)生物炭配施化肥、猪粪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3)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平均增幅分别为154.76%、74.05%、30.16%。综上所述,生物炭施用有利于提高亚热带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且对于土壤碳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文章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猪粪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潮土速效养分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J]. 高焕平,刘世亮,赵颖,石纹碹,王洋洋,刘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4)
[2]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J]. 曾敏,吕茂奎,陈坦,邓翠,张康靖,聂阳意,任寅榜,谢锦升.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3]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提高红枣产量[J]. 袁晶晶,同延安,卢绍辉,袁国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3)
[4]炉渣与生物炭配施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J]. 陈晓旋,黄晓婷,陈优阳,安婉丽,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5)
[5]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J]. 徐国鑫,王子芳,高明,田冬,黄容,刘江,黎嘉成. 环境科学. 2018(01)
[6]施用生物炭对云南烟区红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李江舟,代快,张立猛,计思贵,乔志新,焦永鸽,孟军,兰宇.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6)
[7]废弃物施加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 朱秋丽,曾冬萍,王纯,仝川,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8)
[8]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 米会珍,朱利霞,沈玉芳,李世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8)
[9]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以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 龙攀,隋鹏,高旺盛,王彬彬,严玲玲,邢源,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10]不同有机物料对潮土微团粒分形特征和速效养分的影响[J]. 李腾,饶伟,王代长,刘世亮,韩燕来,夏婷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05)
博士论文
[1]有机物料还田对砂质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细菌群落的影响[D]. 代红翠.中国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生物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理化特征的影响[D]. 侯晓娜.河南农业大学 2015
[2]生物质炭施用下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及团聚体特征研究[D]. 付琳琳.南京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93323
【文章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猪粪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潮土速效养分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J]. 高焕平,刘世亮,赵颖,石纹碹,王洋洋,刘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4)
[2]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J]. 曾敏,吕茂奎,陈坦,邓翠,张康靖,聂阳意,任寅榜,谢锦升.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3]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提高红枣产量[J]. 袁晶晶,同延安,卢绍辉,袁国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3)
[4]炉渣与生物炭配施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J]. 陈晓旋,黄晓婷,陈优阳,安婉丽,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5)
[5]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J]. 徐国鑫,王子芳,高明,田冬,黄容,刘江,黎嘉成. 环境科学. 2018(01)
[6]施用生物炭对云南烟区红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李江舟,代快,张立猛,计思贵,乔志新,焦永鸽,孟军,兰宇.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6)
[7]废弃物施加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 朱秋丽,曾冬萍,王纯,仝川,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8)
[8]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 米会珍,朱利霞,沈玉芳,李世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8)
[9]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以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 龙攀,隋鹏,高旺盛,王彬彬,严玲玲,邢源,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10]不同有机物料对潮土微团粒分形特征和速效养分的影响[J]. 李腾,饶伟,王代长,刘世亮,韩燕来,夏婷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05)
博士论文
[1]有机物料还田对砂质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细菌群落的影响[D]. 代红翠.中国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生物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理化特征的影响[D]. 侯晓娜.河南农业大学 2015
[2]生物质炭施用下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及团聚体特征研究[D]. 付琳琳.南京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93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9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