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19:26
川东平行岭谷区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岭谷区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该区农业用地内部土地利用方式变动频繁,引起了土壤中土壤碳库的较大变化,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和合理调控土壤碳库,因此探讨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川东平行岭谷区渠县望江乡小湾村和渠县李馥乡凤凰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土壤采集和室内化验分析,在SPSS17.0软件平台支持下,分析了研究区内黄花地,柑橘园,水田和早地条件下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养分、土壤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量碳(MBC)特征,活性组分的分配比例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以粘粉粒为主,土壤酸碱度呈弱碱性,pH值总体位于7.24-7.89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值介于0.43~1.06g/kg之间,在各个土层均呈现出水田>柑橘园>黄花地>旱地的特征,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大小为:水田(73.11mg/kg)>柑橘园(53.77mg/kg)>黄花地(52.29mg/...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2.2 土壤总有机碳研究
1.2.3 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
1.2.4 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研究
1.2.5 土地耕作管理措施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土样采集及处理
2.2.2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特征
3.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组成差异特征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差异特征
3.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素含量差异特征
3.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含量差异特征
3.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钾素含量差异特征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OC含量差异特征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差异特征
3.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含量差异特征
3.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分配比例
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ROC差异特征
3.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ROC含量特征
3.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ROC分配比例
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C差异特征
3.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C含量差异特征
3.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C分配比例
3.6 土壤TOC、DOC、ROC和MBC的相关性
3.7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7.1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
3.7.2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pH的关系
3.7.3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素的关系
3.7.4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磷素的关系
3.7.5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钾素的关系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及退耕对喀斯特山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廖洪凯,李娟,龙健,张文娟,刘灵飞. 环境科学. 2014(01)
[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壤通报. 2012(06)
[3]苏南丘陵区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J]. 李平,王国兵,郑阿宝,沈玉娟,赵琦齐,王琳飞,蒋如生,李莉,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4]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蔡太义,黄耀威,黄会娟,贾志宽,李立科,杨宝平,韩思明. 生态学杂志. 2011(09)
[5]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吕学军,刘庆,陈印平,李玲.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4)
[6]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J]. 邵学新,杨文英,吴明,蒋科毅.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3)
[7]长期施肥对设施蔬菜栽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J]. 王艳,杨丽娟,周崇峻,储慧霞.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4)
[8]新疆绿洲农田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变化[J]. 唐光木,徐万里,盛建东,梁智,周勃,朱敏. 土壤学报. 2010(02)
[9]土地利用方式和栽培措施对农田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J]. 孟凡乔,况星,张轩,杜章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12)
[10]TruSpec CN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中碳氮方法研究[J]. 张威,刘宁,吕慧捷,李小波,张旭东. 分析仪器. 2009(03)
硕士论文
[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季节动态研究[D]. 汪伟.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有机碳分布、储量及影响因素[D]. 何鹏.四川农业大学 2007
[3]毛竹林水文生态功能及其土壤肥力变化研究[D]. 朱渝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4]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土壤质量特征研究[D]. 高雪松.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05552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2.2 土壤总有机碳研究
1.2.3 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
1.2.4 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研究
1.2.5 土地耕作管理措施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土样采集及处理
2.2.2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特征
3.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组成差异特征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差异特征
3.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素含量差异特征
3.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含量差异特征
3.1.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钾素含量差异特征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TOC含量差异特征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差异特征
3.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含量差异特征
3.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分配比例
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ROC差异特征
3.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ROC含量特征
3.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ROC分配比例
3.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C差异特征
3.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C含量差异特征
3.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MBC分配比例
3.6 土壤TOC、DOC、ROC和MBC的相关性
3.7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7.1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
3.7.2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pH的关系
3.7.3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素的关系
3.7.4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磷素的关系
3.7.5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钾素的关系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及退耕对喀斯特山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廖洪凯,李娟,龙健,张文娟,刘灵飞. 环境科学. 2014(01)
[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壤通报. 2012(06)
[3]苏南丘陵区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J]. 李平,王国兵,郑阿宝,沈玉娟,赵琦齐,王琳飞,蒋如生,李莉,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4]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蔡太义,黄耀威,黄会娟,贾志宽,李立科,杨宝平,韩思明. 生态学杂志. 2011(09)
[5]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吕学军,刘庆,陈印平,李玲.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4)
[6]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J]. 邵学新,杨文英,吴明,蒋科毅.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3)
[7]长期施肥对设施蔬菜栽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J]. 王艳,杨丽娟,周崇峻,储慧霞.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4)
[8]新疆绿洲农田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变化[J]. 唐光木,徐万里,盛建东,梁智,周勃,朱敏. 土壤学报. 2010(02)
[9]土地利用方式和栽培措施对农田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J]. 孟凡乔,况星,张轩,杜章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12)
[10]TruSpec CN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中碳氮方法研究[J]. 张威,刘宁,吕慧捷,李小波,张旭东. 分析仪器. 2009(03)
硕士论文
[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季节动态研究[D]. 汪伟.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有机碳分布、储量及影响因素[D]. 何鹏.四川农业大学 2007
[3]毛竹林水文生态功能及其土壤肥力变化研究[D]. 朱渝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4]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土壤质量特征研究[D]. 高雪松.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05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0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