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冀北坝上地区不同人工植被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1-30 08:02
  【目的】探讨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封育草地为对照,采用土钻取样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对比分析3种不同人工植被样地(沙棘林、柠条林、榆树林)0~10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雨季(6、7、8月)3种退耕还林地0~100 cm土壤含水率高于封育草地,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旱季(5、9、10月)则低于封育草地,加剧土壤水分消耗。封育草地浅表层0~20 cm土层含水率下降明显,沙棘林地0~4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柠条林地30~6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榆树林地20~100 cm土层水分持续消耗。【结论】不同人工植被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具有明显趋势特征;人工恢复植被必须充分考虑区域降水、温度、土壤等环境条件,遵循自然地带性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文章来源】:灌溉排水学报. 2020,39(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冀北坝上地区不同人工植被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变化

土壤图,含水率,植被,土壤


如图2所示,雨季(7月)不同植被类型0~100cm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幅度较大,除榆树林地外,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再减少的“S”形变化趋势。0~10、10~20、20~30 cm土层含水率以封育草地最低,分别为16.36%、14.72%、15.45%;30~40 cm土层含水率以沙棘林地最低,为15.53%;40~50、50~60 cm土层含水率以柠条林地最低,分别为15.53%、16.45%;60~70 cm土层含水率以榆树林地最低,为16.02%;70~80、80~90、90~100 cm土层含水率以封育草地最低,分别为14.18%、12.97%、11.89%。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植被生长需水分析,雨季降水补给有所改善,但地表蒸发强烈、植物蒸腾作用较强。封育草地以草本为主,含蓄降水和降低蒸发的作用不足,而草本根系又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导致浅表层土壤含水率下降明显,同时草本难以触及深层土壤,其土壤水分补给有限。3种退耕还林地植被恢复较好,枯落层较厚,能够含蓄降水和降低蒸发,乔灌木又能改良深层土壤,有效补给土壤水分;但乔灌木生长需水较大,蒸腾作用更加剧烈,进而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沙棘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所以沙棘林地0~4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柠条为深根性灌木,根系可以达到120 cm以上[16],其对30~6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榆树根系从20 cm土层开始分布,主根系在60 cm以下,能够消耗深层土壤水分,导致土壤含水率持续下降。如图3所示,旱季(9月)不同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幅度依然明显,但相对雨季(7月)有所减弱且存在差异。

土壤图,含水率,旱季,植被


如图3所示,旱季(9月)不同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幅度依然明显,但相对雨季(7月)有所减弱且存在差异。0~10、10~20 cm土层含水率以封育草地最低,分别为7.14%、7.09%;20~30、30~40 cm土层含水率以沙棘林地最低,分别为7.29%、6.73%;40~50 cm土层含水率以柠条林地最低,为7.32%;50~100 cm各土层含水率以榆树林地最低,分别为7.32%、7.05%、6.53%、6.01%、5.57%。从不同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含水率随着深度增加变化趋势来看,封育草地先增加后减少,沙棘林地先降低后增加再减少,柠条林地和榆树林地浅表层相对稳定但在30 cm以下土壤水分下降明显。与雨季(7月)相比,旱季(9月)降水补给大大减少,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导致土壤水分不断消耗,各层土壤含水率大幅度下降;尤其是60 cm以下土层几乎得不到有效降水补给,深根性灌木(柠条)和乔木(榆树)会加剧深层土壤水分消耗[17-18],因此榆树林地、柠条林地60 cm以下土层含水率明显低于沙棘林地、封育草地。


本文编号:3008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08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