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紫花苜蓿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30 12:40
为了解玉米/紫花苜蓿间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单作、紫花苜蓿单作和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玉米单作行距分别为30,50,70 cm(DY30、DY50和DY70);紫花苜蓿单作行距为30 cm(DZ30);玉米与紫花苜蓿间作,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玉米行距分别为30,50,70 cm(JYZ30、JYZ50和JYZ70),玉米与紫花苜蓿的行距均为30 cm,分别在玉米抽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测定各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7个化学指标含量,并采用平均隶属函数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单作随着行距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均在DY50处理时降到最低,各指标值分别介于31.98~40.31 g/kg、1.57~1.77 g/kg、108.42~143.50 mg/kg、0.67~0.84 g/kg及11.09~20.56 mg/kg之间;全钾与速效钾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DY50处理时含量达到最大,介于7.93~9.86 g/kg与85.00~140.33 mg/kg之间...
【文章来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玉米与紫花苜蓿不同耕作处理下
玉米与紫花苜蓿不同耕作处理下
玉米与紫花苜蓿不同耕作处理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苜蓿代替部分玉米青贮的影响[J]. 毛云飞,高旺,兰东晨. 农家参谋. 2019(22)
[2]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及结瘤固氮的影响[J]. 张晓娜,陈平,杜青,周颖,任建锐,金福,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8)
[3]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对少耕密植的响应[J]. 任旭灵,滕园园,王一帆,殷文,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6)
[4]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 张月萌,王倩姿,孙志梅,牛劭斌,刘佳,马文奇,杨小中.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5]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J]. 中国农业信息. 2017(04)
[6]钾素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J]. 陆志峰,鲁剑巍,潘勇辉,鲁飘飘,李小坤,丛日环,任涛. 植物生理学报. 2016(12)
[7]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J]. 王自奎,吴普特,赵西宁,李正中,付小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6)
[8]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J]. 王晓慧,曹玉军,魏雯雯,刘双利,吕艳杰,刘春光,王永军,王立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3)
[9]双季糯高粱间作大豆田间配置方式优化[J]. 尹学伟,张晓春,王培华,陈红,王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
[10]间作大豆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及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J]. 彭东海,杨建波,李健,邢永秀,覃刘东,杨丽涛,李杨瑞.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9)
博士论文
[1]不同作物组合间作优势和时空稳定性的生态机制[D]. 董楠.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黄土塬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研究[D]. 任媛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3]密植提高玉米间作豌豆氮肥利用率的碳氮协同机理[D]. 樊志龙.甘肃农业大学 2015
[4]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中养分竞争和氮素转移研究[D]. 肖焱波.中国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D]. 王家豪.贵州大学 2019
[2]甘肃引黄灌区枸杞豆科牧草间作节水增产效应研究[D]. 史晓巍.甘肃农业大学 2018
[3]马铃薯间作蚕豆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顾旭东.宁夏大学 2017
[4]灌漠土间作和施磷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柳欣茹.石河子大学 2016
[5]不同带宽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作物养分积累竞争和产量的影响[D]. 卢凤芝.四川农业大学 2014
[6]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研究[D]. 张敏.西南大学 2007
[7]森林暗棕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D]. 郑红.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8917
【文章来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玉米与紫花苜蓿不同耕作处理下
玉米与紫花苜蓿不同耕作处理下
玉米与紫花苜蓿不同耕作处理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苜蓿代替部分玉米青贮的影响[J]. 毛云飞,高旺,兰东晨. 农家参谋. 2019(22)
[2]玉米/大豆、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及结瘤固氮的影响[J]. 张晓娜,陈平,杜青,周颖,任建锐,金福,杨文钰,雍太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8)
[3]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对少耕密植的响应[J]. 任旭灵,滕园园,王一帆,殷文,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6)
[4]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 张月萌,王倩姿,孙志梅,牛劭斌,刘佳,马文奇,杨小中.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5]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J]. 中国农业信息. 2017(04)
[6]钾素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J]. 陆志峰,鲁剑巍,潘勇辉,鲁飘飘,李小坤,丛日环,任涛. 植物生理学报. 2016(12)
[7]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J]. 王自奎,吴普特,赵西宁,李正中,付小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6)
[8]我国北方40个高产春玉米品种的磷素利用特性[J]. 王晓慧,曹玉军,魏雯雯,刘双利,吕艳杰,刘春光,王永军,王立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3)
[9]双季糯高粱间作大豆田间配置方式优化[J]. 尹学伟,张晓春,王培华,陈红,王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
[10]间作大豆对甘蔗根际土壤细菌及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J]. 彭东海,杨建波,李健,邢永秀,覃刘东,杨丽涛,李杨瑞.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9)
博士论文
[1]不同作物组合间作优势和时空稳定性的生态机制[D]. 董楠.中国农业大学 2017
[2]黄土塬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研究[D]. 任媛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3]密植提高玉米间作豌豆氮肥利用率的碳氮协同机理[D]. 樊志龙.甘肃农业大学 2015
[4]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中养分竞争和氮素转移研究[D]. 肖焱波.中国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D]. 王家豪.贵州大学 2019
[2]甘肃引黄灌区枸杞豆科牧草间作节水增产效应研究[D]. 史晓巍.甘肃农业大学 2018
[3]马铃薯间作蚕豆对土壤养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顾旭东.宁夏大学 2017
[4]灌漠土间作和施磷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 柳欣茹.石河子大学 2016
[5]不同带宽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作物养分积累竞争和产量的影响[D]. 卢凤芝.四川农业大学 2014
[6]测土配方施肥中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研究[D]. 张敏.西南大学 2007
[7]森林暗棕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D]. 郑红.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08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0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