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分解及其DOM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10 15:03
凋落物分解是植物将养分返还给土壤的重要途径,而凋落物分解速率受土壤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变化可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以亚热带格氏栲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电缆加热(+4℃)的方式,采用网袋法,通过测定360天凋落物分解期内凋落物残留量、化学组成成分以及凋落物4种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的变化来了解增温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机制;采用零压力测渗计法,通过测定穿透雨、增温和对照处理凋落物层淋溶液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的浓度、通量、质量特征及其年内变化特征,探讨增温对凋落物分解产物DOM的影响机制,为研究增温对亚热带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量化亚热带森林土壤DOM的来源等奠定基础。本文得到以下结果:(1)360天凋落物分解观测期内,(2016年6月布设凋落物)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快-慢-快的分解特点,0~90天(7~9月)分解快,90~270天(9月~次年4月)较慢,而270~360天(4~6月)分解加快,此时水热条件较好。增温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干质量残留率仅在分解36...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2凋落物干质量残留率的动态变化(平均值士标准差,n=5)??Fig?.?3.2?Variation?of?weightlessness?ratio?of?litter?during?decomposing?(mean?±?SD,?n?=?5)??采用Olson负指数模型对增温和对照处理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
3.2增温处理对凋落物干质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3.2.1增温后凋落物干重量的动态变化??增温和对照处理下凋落物分解残留量变化如图所示(图3.2),在360天凋落物??分解期内,在增温和对照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均呈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趋势,分??解主要集中在0 ̄90天(7 ̄9月)和270 ̄360天(4 ̄6月),此时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在360天分解期内,分解0?270天内,增温和对照处理的凋落物分解速率无显著差??异;而在分解360天分解速率出现显著性差异,增温处理的干质量残留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干质量残留率分别为51.21±4.66%和44.84±3.26%。??—d—?Control??1〇〇?I???Warming??罡?6〇-??40?-??0?60?120?180?240?300?360??分解时间/d??图3.2凋落物干质量残留率的动态变化(平均值士标准差,n=5)??Fig?.?3.2?Variation?of?weightlessness?ratio?of?litter?during?decomposing?(mean?±?SD,?n?=?5)??采用Olson负指数模型对增温和对照处理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非线性拟合
Fig.?3.4?Variation?of?litter?nitrogen?content?during?decomposing?(mean?士SD,n?=?5)??在360天凋落物分解观测期内,增温和对照处理的凋落物P含量均处于上升趋??势(图3.5),表明凋落物P的养分释放呈现富集状态。在分解360天时,凋落物P的??含量达到最高,增温处理的凋落物P含量由0.30?mg/kg增加到0.87?mg/kg,增加了??189.77%,其中凋落物P含量在分解0 ̄270天内缓慢增加,而在分解270?360天内??快速增加;对照处理的P含量由0.30?mg/kg增加至0.50?mg/kg,增加了?65.97%,对??照处理的凋落物P含量在整个分解观测期内均是缓慢增加。在分解0?270天,增温??和对照凋落物P含量没有差异,而在分解360天,增温处理的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和杉木细根分解及其酶活性的影响[J]. 洪慧滨,林成芳,彭建勤,陈岳民,魏翠翠,杨玉盛. 生态学报. 2017(01)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氮和磷在不同雨热季节的释放动态[J]. 马志良,高顺,杨万勤,吴福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2)
[3]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可溶性有机质浓度和质量的比较[J]. 吕茂奎,谢锦升,江淼华,罗水金,曾少娟,纪淑蓉,万菁娟,杨玉盛.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4]米槠人促更新林与杉木人工林叶片及凋落物溶解性有机物的数量和光谱学特征[J]. 康根丽,杨玉盛,司友涛,尹云锋,刘翥,陈光水,杨智杰. 生态学报. 2014(08)
[5]全球气候变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宋飘,张乃莉,马克平,郭继勋. 生态学报. 2014(06)
[6]环境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J]. 王新源,赵学勇,李玉霖,连杰,曲浩,岳祥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3(11)
[7]通过DOM的光谱特性对长江源头典型高原深水湖泊进行评价[J]. 田林锋,胡继伟,李存雄,黄先飞,谢伟芳. 中国工程科学. 2010(06)
[8]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曾锋,邱治军,许秀玉.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
[9]季节性冻融对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影响[J]. 冉华,刘泉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10]桉树人工林冠层淋溶水质特征初步研究[J]. 杨钙仁,雷世满,黄承标,张秀青,彭军,陈桂经.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6)
硕士论文
[1]磷有效性对中亚热带林木细根分解的影响[D]. 彭建勤.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增温和施氮对羊草和芦苇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 孟庆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27550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2凋落物干质量残留率的动态变化(平均值士标准差,n=5)??Fig?.?3.2?Variation?of?weightlessness?ratio?of?litter?during?decomposing?(mean?±?SD,?n?=?5)??采用Olson负指数模型对增温和对照处理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
3.2增温处理对凋落物干质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3.2.1增温后凋落物干重量的动态变化??增温和对照处理下凋落物分解残留量变化如图所示(图3.2),在360天凋落物??分解期内,在增温和对照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均呈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趋势,分??解主要集中在0 ̄90天(7 ̄9月)和270 ̄360天(4 ̄6月),此时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在360天分解期内,分解0?270天内,增温和对照处理的凋落物分解速率无显著差??异;而在分解360天分解速率出现显著性差异,增温处理的干质量残留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干质量残留率分别为51.21±4.66%和44.84±3.26%。??—d—?Control??1〇〇?I???Warming??罡?6〇-??40?-??0?60?120?180?240?300?360??分解时间/d??图3.2凋落物干质量残留率的动态变化(平均值士标准差,n=5)??Fig?.?3.2?Variation?of?weightlessness?ratio?of?litter?during?decomposing?(mean?±?SD,?n?=?5)??采用Olson负指数模型对增温和对照处理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非线性拟合
Fig.?3.4?Variation?of?litter?nitrogen?content?during?decomposing?(mean?士SD,n?=?5)??在360天凋落物分解观测期内,增温和对照处理的凋落物P含量均处于上升趋??势(图3.5),表明凋落物P的养分释放呈现富集状态。在分解360天时,凋落物P的??含量达到最高,增温处理的凋落物P含量由0.30?mg/kg增加到0.87?mg/kg,增加了??189.77%,其中凋落物P含量在分解0 ̄270天内缓慢增加,而在分解270?360天内??快速增加;对照处理的P含量由0.30?mg/kg增加至0.50?mg/kg,增加了?65.97%,对??照处理的凋落物P含量在整个分解观测期内均是缓慢增加。在分解0?270天,增温??和对照凋落物P含量没有差异,而在分解360天,增温处理的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和杉木细根分解及其酶活性的影响[J]. 洪慧滨,林成芳,彭建勤,陈岳民,魏翠翠,杨玉盛. 生态学报. 2017(01)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氮和磷在不同雨热季节的释放动态[J]. 马志良,高顺,杨万勤,吴福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2)
[3]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可溶性有机质浓度和质量的比较[J]. 吕茂奎,谢锦升,江淼华,罗水金,曾少娟,纪淑蓉,万菁娟,杨玉盛.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4]米槠人促更新林与杉木人工林叶片及凋落物溶解性有机物的数量和光谱学特征[J]. 康根丽,杨玉盛,司友涛,尹云锋,刘翥,陈光水,杨智杰. 生态学报. 2014(08)
[5]全球气候变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宋飘,张乃莉,马克平,郭继勋. 生态学报. 2014(06)
[6]环境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进展[J]. 王新源,赵学勇,李玉霖,连杰,曲浩,岳祥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3(11)
[7]通过DOM的光谱特性对长江源头典型高原深水湖泊进行评价[J]. 田林锋,胡继伟,李存雄,黄先飞,谢伟芳. 中国工程科学. 2010(06)
[8]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曾锋,邱治军,许秀玉.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
[9]季节性冻融对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的影响[J]. 冉华,刘泉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10]桉树人工林冠层淋溶水质特征初步研究[J]. 杨钙仁,雷世满,黄承标,张秀青,彭军,陈桂经.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6)
硕士论文
[1]磷有效性对中亚热带林木细根分解的影响[D]. 彭建勤.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增温和施氮对羊草和芦苇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 孟庆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27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2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