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共固定化结合SBR处理猪场废水
发布时间:2017-04-13 06:21
本文关键词: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共固定化结合SBR处理猪场废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的养猪业分散,规模小,产生的养猪废水当地环境便能消纳,而新兴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废水排放量大,当地环境无法消纳,致使环境急剧恶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继出现了自然处理和工业处理两大模式,且已经初见成效,但面临问题依然严峻。基于此,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采用小球藻与活性污泥共固定化结合SBR处理养猪废水,通过小球藻的驯化与培养、固定化藻泥颗粒制备条件优化以及固定化藻泥颗粒结合SBR处理养猪废水效果实验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优化复合载体及交联剂配比实验设3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得出针对CODcr、NH3-N、TP,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能力大小为分别为PVACaCl_2SA、SAPVACaCl_2、SAPVACaCl_2,载体及交联剂的最佳配比条件为质量分数5.0%的PVA、0.8%的SA以及4.0%的CaCl_2。(2)优化小球藻、活性污泥及载体配比实验设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得出针对CODcr、NH3-N、TP,各因素对本实验的影响能力大小分别为活性污泥小球藻载体、活性污泥小球藻载体、活性污泥载体小球藻;最佳体积配比分别为小球藻:活性污泥:载体=0.5:2.0:0.5、0.5:2.0:2.0、1.0:2.0:2.0。权衡分析得出小球藻、活性污泥以及载体体积配比的最佳值为0.5:2.0:2.0。(3)优化固定化藻泥颗粒粒径实验设5水平实验,3号实验组中CODcr、NH3-N、TP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51.80%、58.06%、89.88%,故固定化藻泥颗粒粒径最优化条件为采用12号针头制备,粒径大小约为4mm。(4)固定化藻泥颗粒最佳投入密度实验中设5水平实验,3号实验组处理效果最佳,CODcr、NH3-N、TP去除率分别达到59.07%、63.91%、92.77%,结果表明固定化藻泥颗粒最佳投入密度为1000颗/150m L,换算为平均每毫升6.67颗。(5)SBR自动控制系统运行至第8天趋于稳定,SBR3出水CODcr、NH3-N、TP、色度去除率分别高达71.18%、90.64%、91.13%、68.75%,前三者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95.08mg/L、46.06 mg/L、4.84 mg/L,均远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生长良好,固定化颗粒可压缩性强度以及耐曝气强度均较好;SBR1、SBR2、SBR3运行效果差异表明小球藻与活性污泥是藻菌互生关系。
【关键词】:小球藻 活性污泥 固定化 SBR反应器 养猪废水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1
- 1.1 养猪废水污染现状8-9
- 1.2 养猪废水处理方法研究进展9-12
- 1.2.1 自然处理模式9-10
- 1.2.2 工业化处理模式10-12
- 1.3 微藻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12-13
- 1.3.1 固定化方法12
- 1.3.2 固定化载体12-13
- 1.4 微藻处理养猪废水研究进展13-18
- 1.4.1 微藻处理养猪废水机理研究进展13-18
- 1.4.2 尚需研究解决的问题18
-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18-21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18
- 1.5.2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18-20
- 1.5.3 技术路线20-21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1-25
- 2.1 实验材料21
- 2.1.1 藻种来源21
- 2.1.2 活性污泥21
- 2.1.3 实验用水21
- 2.2 实验装置和仪器21-24
- 2.2.1 实验装置21-23
- 2.2.2 实验仪器23-24
- 2.3 分析测试指标及方法24-25
- 第3章 小球藻培养驯化与固定化藻泥颗粒的制备25-29
- 3.1 小球藻培养及驯化25-27
- 3.1.1 小球藻的培养25-26
- 3.1.2 小球藻的驯化26-27
- 3.2 固定化颗粒的制备27-29
- 第4章 固定化藻泥颗粒制备条件优化29-53
- 4.1 复合固定化载体及交联剂配比最优化29-37
- 4.1.1 正交实验设计29-30
- 4.1.2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30-37
- 4.2 小球藻、活性污泥及载体配比最优化37-46
- 4.2.1 正交实验设计37-38
- 4.2.2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38-46
- 4.3 固定化藻泥颗粒粒径最优化46-49
- 4.4 固定化藻泥颗粒投入密度最优化49-51
- 4.5 小结51-53
- 第5章 固定化藻泥颗粒结合SBR处理养猪废水53-61
- 5.1 反应器的启动53
- 5.2 实验结果分析53-59
- 5.3 小结59-61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64
- 6.1 结论61-62
- 6.2 创新点62
- 6.3 未来展望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峰;吴敏;杨哲;;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11期
2 毛若琳;穆瑞林;李至时;;核酸的提取和测定活性污泥中脱氧核糖[J];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1981年06期
3 李芳华;;活性污泥的诊断法(之一)——用于诊断的检验方法[J];环境污染治理译文集;1981年03期
4 董克竞,陈蕴惠;停产期确保活性污泥生存的探讨[J];上海煤气;2000年04期
5 熊贞晟;活性污泥中红斑票页体虫的增殖方法[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陈声贵,许木启,曹宏,杨向平,甘一萍,翟家骥,刘伟岩,邵永怡;活性污泥运转效能的生物监测[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7 宋瑞平,刘红;活性污泥层在新型复合生物系统中的作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1期
8 吴成强,杨金翠,杨敏,吕文洲;运行温度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9期
9 江映翔,孙s钍,
本文编号:302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