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和PAM混施影响煤矸石基质水分的入渗和蒸发
发布时间:2021-02-18 17:57
探究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PAM)混施对煤矸石基质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可为矿区矸石山土壤水分的调节提供依据。采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不同矸土比(1∶2,1∶1和2∶1)的煤矸石基质,在混施生物炭(1%,2%和4%)和PAM(0.5‰和1‰)条件下,基质水分的吸持性能、入渗及蒸发特征。结果表明:(1)对煤矸石基质入渗性能的影响程度为生物炭>PAM>矸土比;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基质的饱和含水量以及入渗速率均呈增加趋势,而PAM施用量的增加则减弱了煤矸石基质的饱和含水量和入渗速率。(2)添加1‰PAM处理的基质累积蒸发量均低于添加0.5‰PAM的处理;矸土比对煤矸石基质水分蒸发影响程度较生物炭和PAM大。(3)聚类分析表明,4%生物炭和0.5‰PAM混施时煤矸石基质的水分吸持性能及入渗速率较高;而矸土比为2∶1时,2%的生物炭和1‰的PAM混施可减弱基质水分的蒸发。总之,增加生物炭施用量有利于基质水分入渗,而PAM用量的增加,可抑制煤矸石基质水分的蒸发。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20,3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生物炭和PAM混施下基质含水量的时间动态变化
表3 各类别基质水分特征平均数据统计结果 类别 饱和含水量/% 初始渗透速率/(mm·min-1) 稳定渗透速率/(mm·min-1) 平均渗透速率/(mm·min-1) 累积渗透量/mm 累积蒸发量/mm 1 27.65a 3.13b 0.79b 1.88c 107.83c 17.34a 2 17.16c 1.70b 0.33b 0.84c 44.97c 10.36b 3 22.80b 6.01a 1.72a 3.79b 218.45b 13.03b 4 29.30a 7.69a 2.33a 5.27a 309.72a 18.73a 注:表中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图4 生物炭和PAM混施下各基质水分特征聚类分析结果
生物炭和PAM混施下各基质水分特征聚类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潜力、产业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J]. 张伟明,陈温福,孟军,金梁,郭伟,赵洪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4)
[2]黏土掺入生物炭后的持水特性及其影响机制[J]. 李明玉,孙文静. 岩土力学. 2019(12)
[3]煤矸石对盐碱土壤绿化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孔涛,郑爽,张莹,吴丹,韩一诺,梁冰.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4]生物炭和PAM共施对黄绵土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J]. 张妙,李秧秧,白岗栓.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5]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坡地耕作位移及土壤结构的影响[J]. 王勇,李富程,汪璇,刘静,杨威,王刚.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4)
[6]施用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对海涂围垦区盐碱土水力性质的影响[J]. 曹雨桐,佘冬立.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1)
[7]扰动地表下不同长度坡面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入渗特征[J]. 郭晓朦,何丙辉,姚云,秦伟,李天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8]生物炭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J]. 许健,牛文全,张明智,李元,吕望,李康勇,邹小阳,梁博惠.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1)
[9]生物炭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土壤水分入渗与蒸发的影响[J]. 李帅霖,王霞,王朔,张永旺,王杉杉,上官周平.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4)
[10]覆土厚度对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陈孝杨,周育智,严家平,王芳,陈敏,刘本乐. 煤炭学报. 2016(05)
本文编号:3039893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20,3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生物炭和PAM混施下基质含水量的时间动态变化
表3 各类别基质水分特征平均数据统计结果 类别 饱和含水量/% 初始渗透速率/(mm·min-1) 稳定渗透速率/(mm·min-1) 平均渗透速率/(mm·min-1) 累积渗透量/mm 累积蒸发量/mm 1 27.65a 3.13b 0.79b 1.88c 107.83c 17.34a 2 17.16c 1.70b 0.33b 0.84c 44.97c 10.36b 3 22.80b 6.01a 1.72a 3.79b 218.45b 13.03b 4 29.30a 7.69a 2.33a 5.27a 309.72a 18.73a 注:表中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图4 生物炭和PAM混施下各基质水分特征聚类分析结果
生物炭和PAM混施下各基质水分特征聚类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潜力、产业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J]. 张伟明,陈温福,孟军,金梁,郭伟,赵洪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4)
[2]黏土掺入生物炭后的持水特性及其影响机制[J]. 李明玉,孙文静. 岩土力学. 2019(12)
[3]煤矸石对盐碱土壤绿化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孔涛,郑爽,张莹,吴丹,韩一诺,梁冰.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4]生物炭和PAM共施对黄绵土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J]. 张妙,李秧秧,白岗栓.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5]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坡地耕作位移及土壤结构的影响[J]. 王勇,李富程,汪璇,刘静,杨威,王刚.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4)
[6]施用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对海涂围垦区盐碱土水力性质的影响[J]. 曹雨桐,佘冬立. 应用生态学报. 2017(11)
[7]扰动地表下不同长度坡面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入渗特征[J]. 郭晓朦,何丙辉,姚云,秦伟,李天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8]生物炭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J]. 许健,牛文全,张明智,李元,吕望,李康勇,邹小阳,梁博惠.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1)
[9]生物炭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土壤水分入渗与蒸发的影响[J]. 李帅霖,王霞,王朔,张永旺,王杉杉,上官周平.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4)
[10]覆土厚度对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陈孝杨,周育智,严家平,王芳,陈敏,刘本乐. 煤炭学报. 2016(05)
本文编号:3039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3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