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及空间变异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8 09:48
土壤作为养分资源的提供者,制约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层浅薄且富含大量孔隙,由于降雨量较大,保水保肥能力非常差;土地生产力和土壤结构的维持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很大。如何维持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结构,将从水肥供给角度保障该地区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不仅抗干扰能力差,受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较显著,土壤养分的分布及特征受空间异质性的制约。因此,弄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及剖析土壤养分对空间异质性的响应等前沿性科学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并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的合理规划与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土壤基础理化性质,活性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碳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结构官能团四类指标,从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结构稳定性角度,定量评估贵州喀斯特地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原生林、次生林、放牧林地、弃耕地、耕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的影响;并选取贵州典型小流域,探讨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对不同坡位、植被等的响应机制。旨在:(1)系统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有机质组分及结构稳定性的影响;(2)从综合评定角度,...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2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3 喀斯特地区空间变异性特征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分布异质性[J]. 张珍明,周运超,黄先飞,田潇.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2]Soil Micro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arbon Dynamics in the Cur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 Review[J]. Javid A.SOFI,Aabid H.LONE,Mumtaz A.GANIE,Naseer A.DAR,Sajad A.BHAT,Malik MUKHTAR,Mohd Ashraf DAR,Shazia RAMZAN. Pedosphere. 2016(05)
[3]红壤丘陵区坡地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王冬冬,高磊,陈效民,彭新华. 土壤. 2016(02)
[4]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趋势——以贵州省为例[J]. 宋具兰,罗海波,吴琳娜,潘伯娟,陈远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01)
[5]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与演化特征[J]. 邸欣月,安显金,董慧,汤海明,肖保华. 地球与环境. 2015(06)
[6]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陈超,杨丰,赵丽丽,姚红艳,王建立,刘洪来. 草地学报. 2014(05)
[7]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和活性有机碳对生态恢复的快速响应[J]. 唐政,李继光,李慧,张丽敏,李忠芳,娄翼来.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7)
[8]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周转速率的影响[J]. 张文娟,廖洪凯,龙健,李娟,刘灵飞. 生态学杂志. 2014(05)
[9]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J]. 商素云,姜培坤,宋照亮,李永夫,林琳. 生态学报. 2013(02)
[10]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J]. 廖洪凯,龙健,李娟. 自然资源学报. 2012(12)
本文编号:3055679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2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3 喀斯特地区空间变异性特征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分布异质性[J]. 张珍明,周运超,黄先飞,田潇.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2]Soil Micro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arbon Dynamics in the Cur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 Review[J]. Javid A.SOFI,Aabid H.LONE,Mumtaz A.GANIE,Naseer A.DAR,Sajad A.BHAT,Malik MUKHTAR,Mohd Ashraf DAR,Shazia RAMZAN. Pedosphere. 2016(05)
[3]红壤丘陵区坡地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王冬冬,高磊,陈效民,彭新华. 土壤. 2016(02)
[4]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趋势——以贵州省为例[J]. 宋具兰,罗海波,吴琳娜,潘伯娟,陈远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01)
[5]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与演化特征[J]. 邸欣月,安显金,董慧,汤海明,肖保华. 地球与环境. 2015(06)
[6]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陈超,杨丰,赵丽丽,姚红艳,王建立,刘洪来. 草地学报. 2014(05)
[7]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和活性有机碳对生态恢复的快速响应[J]. 唐政,李继光,李慧,张丽敏,李忠芳,娄翼来.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7)
[8]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周转速率的影响[J]. 张文娟,廖洪凯,龙健,李娟,刘灵飞. 生态学杂志. 2014(05)
[9]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J]. 商素云,姜培坤,宋照亮,李永夫,林琳. 生态学报. 2013(02)
[10]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J]. 廖洪凯,龙健,李娟. 自然资源学报. 2012(12)
本文编号:3055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5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