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1-03-04 21:03
  为给高寒湿地的退化监测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试验在三江源黄河源区选取退化高寒湿地,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不同退化阶段并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寒湿地、沼泽化草甸和退化草甸样地微生物群系相似性更高。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沼泽化草甸>退化草甸>湿地>重度退化草甸>退化草原。整个退化过程土壤微生物对酯类碳源代谢能力均为最强,在退化早期土壤微生物对酸类碳源的利用率较低。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主要受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植物盖度、土壤含水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文章来源】:草地学报. 2020,28(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


样点布设图

土壤图,湿地,草甸,土壤


利用微生物活性变化趋于平稳的168 h的AWCD值对高寒湿地退化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图B可见,其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沼泽化草甸>退化草甸>高寒湿地>重度退化草甸>退化草原,且沼泽化草甸、退化草甸、湿地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与重度退化草甸、退化草原有显著差异(P<0.05)。2.2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

树状图,土壤微生物,湿地,群落


由图2可知,在168 h时各退化阶段的AWCD增长缓慢趋于平稳,因此选取168 h的数值做聚类分析,并形成树状图(图4),聚类分析图谱可以直观显示出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并将利用率相似的样点聚为一类。如图4所示,在168 h下当聚合水平>10时将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分为两类,第1类包括:湿地、沼泽化草甸、退化草甸;第2类包括:重度退化草甸、退化草原。且湿地、沼泽化草甸、退化草甸在较短的距离尺度相聚,说明这3样地微生物群系相似性更高。图4 168 h高寒湿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微生物群系代谢指纹聚类分析图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退化现状、恢复措施、效应与展望[J]. 张骞,马丽,张中华,徐文华,周秉荣,宋明华,乔安海,王芳,佘延娣,杨晓渊,郭婧,周华坤.  生态学报. 2019(20)
[2]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J]. 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王启花,金立群,孙华方.  草地学报. 2019(04)
[3]龙门山地震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J]. 钱叶,侯怡铃,宋波,徐丽丽,邱洁,丁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高寒湿地和草甸退化及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李飞,刘振恒,贾甜华,李珊珊,白彦福,郭灿灿,王惟惟,孔猛,张涛,Awais Iqbal,周华坤,贾宇,尚占环.  生态学报. 2018(17)
[5]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J]. 王颖,宗宁,何念鹏,张晋京,田静,李良涛.  生态学报. 2018(16)
[6]祁连山高寒牧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研究[J]. 姚喜喜,宫旭胤,白滨,张利平,郎侠,吴建平.  草地学报. 2018(02)
[7]三江源区不同类型高寒湿地的退化与保护[J]. 李希来.  青海科技. 2017(01)
[8]模拟氮沉降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隋心,张荣涛,刘赢男,许楠,倪红伟.  草地学报. 2016(06)
[9]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文东新,杨宁,杨满元.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8)
[10]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J]. 张超,刘国彬,薛萐,王国梁.  草地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湿地逆向演替序列上植物物种对土壤水分变化响应的研究[D]. 李宏林.兰州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D]. 王颖.河北工程大学 2018
[2]高寒湿地和草甸退化与恢复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有机化合物的影响[D]. 李飞.兰州大学 2018
[3]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研究[D]. 王淇.甘肃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63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63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5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