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龄茶园间作大豆、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7 05:16
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玉米间作及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养分状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玉米及秸秆还田后均能够提高土壤pH值,缓解茶园的土壤酸化现象。开花期,间作不同品种大豆,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钙、镁、铝含量均高于对照,但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同;间作玉米土壤全氮含量降低,不利于幼龄茶树生长。秸秆还田后40 d,各处理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钙、镁、铝含量均高于对照,但全氮、速效磷含量变化存在差异,通豆07-195和苏糯11号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苏菜豆6号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土壤pH值和养分变化情况,间作通豆6号更利于茶园土壤养分的改善,苏糯14号秸秆处理在还田后40 d对土壤改良作用最佳。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20,48(24)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大豆、玉米对茶园土壤pH值的影响
2.2 间作大豆、玉米对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2.2.1 对土壤氮、磷、钾全量的影响
2.2.2 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2.2.3 对土壤其他养分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4种间作作物对夏秋季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J]. 张洪,张孟婷,王福楷,任梦星,青游,康晓慧. 茶叶科学. 2019(03)
[2]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J]. 詹杰,李振武,邓素芳,应朝阳. 草业科学. 2018(11)
[3]连续3年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丛艳静,韩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7)
[4]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J]. 韦持章,农玉琴,陈远权,陈海生,韦锦坚,李金婷,陆金梅,覃潇敏.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4)
[5]间作白三叶草对茶园温湿度和茶树根系生长的影响[J]. 严芳,娄艳华,陈建兴,郑生宏,何卫中. 热带作物学报. 2017(12)
[6]间套作体系土壤磷素吸收优势和机理研究进展[J]. 夏海勇,李隆,张正.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5(01)
[7]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与春玉米的效应比较[J].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8)
[8]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 黎健龙,涂攀峰,陈娜,唐劲驰,王秀荣,年海,廖红,严小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7)
[9]幼龄茶树与小黑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J]. 董召荣,沈吉,朱玉国,宋贺. 热带作物学报. 2007(04)
[10]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J]. 宋同清,王克林,彭晚霞,王久荣,肖润林,曾馥平,汤宇. 生态学报. 2006(11)
硕士论文
[1]秸秆类型和土壤性质对CO2-C释放速率和土壤pH影响的研究[D]. 周领.浙江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68466
【文章来源】:江苏农业科学. 2020,48(24)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大豆、玉米对茶园土壤pH值的影响
2.2 间作大豆、玉米对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2.2.1 对土壤氮、磷、钾全量的影响
2.2.2 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2.2.3 对土壤其他养分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4种间作作物对夏秋季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J]. 张洪,张孟婷,王福楷,任梦星,青游,康晓慧. 茶叶科学. 2019(03)
[2]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J]. 詹杰,李振武,邓素芳,应朝阳. 草业科学. 2018(11)
[3]连续3年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丛艳静,韩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7)
[4]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J]. 韦持章,农玉琴,陈远权,陈海生,韦锦坚,李金婷,陆金梅,覃潇敏.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4)
[5]间作白三叶草对茶园温湿度和茶树根系生长的影响[J]. 严芳,娄艳华,陈建兴,郑生宏,何卫中. 热带作物学报. 2017(12)
[6]间套作体系土壤磷素吸收优势和机理研究进展[J]. 夏海勇,李隆,张正.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5(01)
[7]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与春玉米的效应比较[J].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8)
[8]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 黎健龙,涂攀峰,陈娜,唐劲驰,王秀荣,年海,廖红,严小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7)
[9]幼龄茶树与小黑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J]. 董召荣,沈吉,朱玉国,宋贺. 热带作物学报. 2007(04)
[10]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J]. 宋同清,王克林,彭晚霞,王久荣,肖润林,曾馥平,汤宇. 生态学报. 2006(11)
硕士论文
[1]秸秆类型和土壤性质对CO2-C释放速率和土壤pH影响的研究[D]. 周领.浙江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68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6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