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22:56
本文选取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域,以2011年野外采样实测分析数据和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并收集了普定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分布图等资料,通过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普定县0-20cm和0-100cm农田土体有机碳数据库,同时估算了普定地区0-20cm和0-100cm土体有机碳储量,分析普定县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有机碳库大小,揭示近30年来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特征并预测其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结合田间调查资料,分析普定县农田耕层土壤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该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进一步稳定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主要应考虑的农业生产措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普定县农田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90kg/m2,其中水田耕层有机碳密度为6.53kg/m2,旱地耕层有机碳密度为4.30kg/m2。不同土类0-20c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水稻土(6.53kg/m2)>山地黄棕壤(5.53kg/m2)>山地灌丛草甸土(4.98kg/m2)=潮土(4.98kg/m2)>石灰土(4.40kg/m2)>紫色土(4.26kg/m2)...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碳循环研究概述
1.2 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研究
1.2.1 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现状
1.2.2 土壤固碳机制及潜力研究
1.2.3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1.3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因素
1.3.1 环境因素
1.3.2 土壤理化性质
1.3.3 农田管理措施
1.3.4 土地利用方式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及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理化指标分析
3.2.3 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
3.2.4 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计算
3.2.5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
第4章 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累积现状
4.1 农田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4.2 农田0-100cm土体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4.3 农田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
4.4 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与其它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对比
第5章 普定县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特征及固碳潜力预测
5.1 1980年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
5.1.1 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5.1.2 0-100cm农田土体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5.2 普定县农田土壤碳库的演变特征
5.2.1 近30年来普定县农田耕层(0-20cm)土壤碳库的演变特征
5.2.2 近30年来普定县0-100cm农田土体土壤碳库的演变特征
5.2.3 近30年来普定县农田土壤碳库变化的原因分析
5.3 普定县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预测
第6章 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因素
6.1 地形因素
6.2 土壤因素
6.3 人为因素
6.4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6.5 普定县农田土壤增碳措施探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 郑聚锋,程琨,潘根兴,SMITH Pete,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韩晓君,杜彦玲. 科学通报. 2011(26)
[2]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J]. 崔永琴,马剑英,刘小宁,段争虎. 中国沙漠. 2011(02)
[3]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Ⅱ土壤固碳潜力估算[J]. 梁二,蔡典雄,代快,张丁辰,冯宗会,刘爽,王燕,王小彬.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06)
[4]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研究进展[J]. 吴乐知.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5)
[5]气候因子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幅度效应研究[J]. 缪琦,史学正,于东升,王洪杰,任红艳,孙维侠,赵永存. 土壤学报. 2010(02)
[6]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王丽丽,宋长春. 土壤通报. 2010(01)
[7]温州稻田耕层土壤机械组成与理化性状的相关研究[J]. 潘琇,王亮,谢拾冰,宋建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09(06)
[8]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J]. 许乃政,张桃林,王兴祥,刘红樱,梁晓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1)
[9]区域稻田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 唐晓红,吕家恪,魏朝富,谢德体,潘根兴,曾希柏.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4)
[10]不同开垦时间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J]. 周传艳,陈训,唐金刚,吴克华,杨泊.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
博士论文
[1]水分条件与水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及多样性的关系研究[D]. 刘岳燕.浙江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 彭英.浙江大学 2012
[2]前郭灌区水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固碳效益研究[D]. 陈初雨.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9951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碳循环研究概述
1.2 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研究
1.2.1 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现状
1.2.2 土壤固碳机制及潜力研究
1.2.3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1.3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因素
1.3.1 环境因素
1.3.2 土壤理化性质
1.3.3 农田管理措施
1.3.4 土地利用方式
1.4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及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理化指标分析
3.2.3 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
3.2.4 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计算
3.2.5 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
第4章 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累积现状
4.1 农田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4.2 农田0-100cm土体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4.3 农田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
4.4 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与其它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对比
第5章 普定县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特征及固碳潜力预测
5.1 1980年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
5.1.1 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5.1.2 0-100cm农田土体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5.2 普定县农田土壤碳库的演变特征
5.2.1 近30年来普定县农田耕层(0-20cm)土壤碳库的演变特征
5.2.2 近30年来普定县0-100cm农田土体土壤碳库的演变特征
5.2.3 近30年来普定县农田土壤碳库变化的原因分析
5.3 普定县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预测
第6章 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因素
6.1 地形因素
6.2 土壤因素
6.3 人为因素
6.4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6.5 普定县农田土壤增碳措施探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 郑聚锋,程琨,潘根兴,SMITH Pete,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韩晓君,杜彦玲. 科学通报. 2011(26)
[2]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J]. 崔永琴,马剑英,刘小宁,段争虎. 中国沙漠. 2011(02)
[3]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Ⅱ土壤固碳潜力估算[J]. 梁二,蔡典雄,代快,张丁辰,冯宗会,刘爽,王燕,王小彬.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06)
[4]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研究进展[J]. 吴乐知.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5)
[5]气候因子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幅度效应研究[J]. 缪琦,史学正,于东升,王洪杰,任红艳,孙维侠,赵永存. 土壤学报. 2010(02)
[6]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王丽丽,宋长春. 土壤通报. 2010(01)
[7]温州稻田耕层土壤机械组成与理化性状的相关研究[J]. 潘琇,王亮,谢拾冰,宋建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09(06)
[8]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J]. 许乃政,张桃林,王兴祥,刘红樱,梁晓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1)
[9]区域稻田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 唐晓红,吕家恪,魏朝富,谢德体,潘根兴,曾希柏.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4)
[10]不同开垦时间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J]. 周传艳,陈训,唐金刚,吴克华,杨泊.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
博士论文
[1]水分条件与水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及多样性的关系研究[D]. 刘岳燕.浙江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 彭英.浙江大学 2012
[2]前郭灌区水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固碳效益研究[D]. 陈初雨.吉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9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6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