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熵对不同物料还田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3-08 03:32
在四川丘陵区紫色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无物料还田为对照,对比分析了蚕豆秸秆、油菜秸秆、猪粪3种物料还田对夏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熵的影响,以期为农业废弃有机物料的综合利用及四川丘陵区土壤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尽管有机物料还田于0—20 cm土层中,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均受到有机物料的深刻影响。各处理0—20 cm土层SOC、TN、SMBC、SMBN含量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且上下2层土壤SOC、TN、SMBC和SMBN含量在生育时期间均表现为吐丝期>收获期。(2)在2个生育时期,3种物料还田均能提高0—20,20—40 cm土层SOC、TN、SMBC、SMBN含量。与对照相比,物料还田处理的SOC、TN、SMBC、SMBN含量分别提高2.6%~141.2%,1.9%~33.0%,5.1%~114.7%,41.5%~98.7%,其中收获期各处理0—20,20—40 cm土层SOC、SMBC、SM...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20,3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物料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选取四川丘陵区夏玉米常规前作作物蚕豆、油菜的秸秆以及粪肥资源最丰富的猪粪作为试验用物料,设置对照(无物料还田)、蚕豆秸秆还田、油菜秸秆还田、猪粪还田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22.4 m2(5.6 m×4.0 m)。试验地于2017年10月开始种植油菜,油菜收获时统一清空油菜秸秆,划好试验小区后再进行不同物料还田处理。在玉米播种(2018年5月12日)前3天,将堆沤腐熟的猪粪和粉碎成2~5 cm小段的蚕豆、油菜秸秆均匀撒施于地表,再将物料旋耕于耕层(0—20 cm)中(对照处理不施入有机物料,同样进行土地旋耕)。3种物料还田处理按“等氮量”(51.25 kg/hm2纯氮)原则确定施入量。物料含水量、碳氮含量及C/N比值列于表2。油菜秸秆来自于本田,蚕豆秸秆收集于周围农户,猪粪来源于附近养猪场。在物料还田的同时,4个处理均配施等量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 180 kg/hm2,P2O5 100kg/hm2,K2O 100 kg/hm2,肥料为碳铵(N 17.1%)、过磷酸钙(P2O5 12%)、氯化钾(K2O 60%)。整个生育期3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为基肥在玉米播种前均匀撒施于地表,撒施后旋耕于0—20 cm耕层中;另外30%,40%的氮肥分别于玉米5叶展期和12叶展期采用穴施覆土方法追施,施肥深度10—20 cm。供试夏玉米品种为“正红6号”,密度为6.0万株/hm2,采用宽窄行规格种植,宽行90 cm,窄行50 cm,每穴留2苗。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按照当地高产经验进行。表1 夏玉米耕种前土壤理化性质 土层深度/cm pH 有机碳/(g·kg-1) 全氮/(g·kg-1) 碱解氮/(mg·kg-1) 有效磷/(mg·kg-1) 速效钾/(mg·kg-1) 0—20 7.81 10.45 0.89 80.48 12.03 48.49 20—40 8.00 4.11 0.50 45.20 4.98 36.8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金梅娟,朱兴连,沈园,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2]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J]. 唐海明,李超,肖小平,汤文光,程凯凯,潘孝晨,汪柯.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3]秸秆与氮肥不同配比对红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马想,黄晶,赵惠丽,徐明岗,姜慧敏,段英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4]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土壤活性碳、氮的变化[J]. 张娟霞,刘伟刚,宁媛,王朝辉,翟丙年,郑险峰,孙本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5]Effects of long-term organic fertilization on soil microbiologic characteristics,yield an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winter wheat[J]. LI Chun-xi,MA Shou-chen,SHAO Yun,MA Shou-tian,ZHANG Ling-l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8(01)
[6]干旱区绿洲农田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管理下土壤质量评价[J]. 张鹏鹏,濮晓珍,张旺锋.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3)
[7]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紫色土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J]. 吕盛,王子芳,高明,黄容,田冬.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8]氮肥管理对秸秆还田下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 赵士诚,魏美艳,仇少君,何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2)
[9]不同气候与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与容量分析[J]. 王传杰,肖婧,蔡岸冬,张文菊,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6)
[10]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唐海明,程凯凯,肖小平,汤文光,汪柯,李超,张帆,孙玉桃.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本文编号:3070335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20,3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物料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选取四川丘陵区夏玉米常规前作作物蚕豆、油菜的秸秆以及粪肥资源最丰富的猪粪作为试验用物料,设置对照(无物料还田)、蚕豆秸秆还田、油菜秸秆还田、猪粪还田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22.4 m2(5.6 m×4.0 m)。试验地于2017年10月开始种植油菜,油菜收获时统一清空油菜秸秆,划好试验小区后再进行不同物料还田处理。在玉米播种(2018年5月12日)前3天,将堆沤腐熟的猪粪和粉碎成2~5 cm小段的蚕豆、油菜秸秆均匀撒施于地表,再将物料旋耕于耕层(0—20 cm)中(对照处理不施入有机物料,同样进行土地旋耕)。3种物料还田处理按“等氮量”(51.25 kg/hm2纯氮)原则确定施入量。物料含水量、碳氮含量及C/N比值列于表2。油菜秸秆来自于本田,蚕豆秸秆收集于周围农户,猪粪来源于附近养猪场。在物料还田的同时,4个处理均配施等量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 180 kg/hm2,P2O5 100kg/hm2,K2O 100 kg/hm2,肥料为碳铵(N 17.1%)、过磷酸钙(P2O5 12%)、氯化钾(K2O 60%)。整个生育期3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为基肥在玉米播种前均匀撒施于地表,撒施后旋耕于0—20 cm耕层中;另外30%,40%的氮肥分别于玉米5叶展期和12叶展期采用穴施覆土方法追施,施肥深度10—20 cm。供试夏玉米品种为“正红6号”,密度为6.0万株/hm2,采用宽窄行规格种植,宽行90 cm,窄行50 cm,每穴留2苗。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按照当地高产经验进行。表1 夏玉米耕种前土壤理化性质 土层深度/cm pH 有机碳/(g·kg-1) 全氮/(g·kg-1) 碱解氮/(mg·kg-1) 有效磷/(mg·kg-1) 速效钾/(mg·kg-1) 0—20 7.81 10.45 0.89 80.48 12.03 48.49 20—40 8.00 4.11 0.50 45.20 4.98 36.8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金梅娟,朱兴连,沈园,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2]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J]. 唐海明,李超,肖小平,汤文光,程凯凯,潘孝晨,汪柯.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3]秸秆与氮肥不同配比对红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马想,黄晶,赵惠丽,徐明岗,姜慧敏,段英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4]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土壤活性碳、氮的变化[J]. 张娟霞,刘伟刚,宁媛,王朝辉,翟丙年,郑险峰,孙本华.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3)
[5]Effects of long-term organic fertilization on soil microbiologic characteristics,yield an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winter wheat[J]. LI Chun-xi,MA Shou-chen,SHAO Yun,MA Shou-tian,ZHANG Ling-l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8(01)
[6]干旱区绿洲农田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管理下土壤质量评价[J]. 张鹏鹏,濮晓珍,张旺锋.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3)
[7]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紫色土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J]. 吕盛,王子芳,高明,黄容,田冬.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5)
[8]氮肥管理对秸秆还田下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 赵士诚,魏美艳,仇少君,何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2)
[9]不同气候与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与容量分析[J]. 王传杰,肖婧,蔡岸冬,张文菊,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6)
[10]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唐海明,程凯凯,肖小平,汤文光,汪柯,李超,张帆,孙玉桃.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本文编号:3070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7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