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花岗岩红壤坡面异质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21 08:16
花岗岩发育的红壤是我国南方的地带性土壤,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坡面工程是该地区治理水土的重要措施,措施布设后伴随对水土的拦蓄减流,区域内的土壤和水分在坡面上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变化,研究改变后的土壤空间异质性不仅有利于全面评价工程措施效果,还对指导植被恢复和探讨合理的措施布局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的一处典型花岗岩红壤自然坡面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坡位和坡面措施内外两个方面对鱼鳞坑、反坡台地、水平沟三种措施以及对照小区的土壤各项性质指标进行观察测定,比较分析各个措施土壤空间异质性分布的特点和措施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措施水土保持作用机理以及植被与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三种坡面工程措施都发挥出了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三种措施减沙效益依次为水平沟(18.89%)>鱼鳞坑(15.23%)>反坡台地(7.45%),减流效益依次为水平沟(37.73%)>反坡台地(27.86%)>鱼鳞坑(21.90%),水平沟措施减流减沙效果最显著。(2)三种坡面工程措施均改变了土壤的空间异质特性。泥沙冲於量、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含水量和植被...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1.2.2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气候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及问题
2.2 试验设计
2.3 观测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坡面产沙量及泥沙冲淤的空间分布
3.2 坡面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
3.2.1 对照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2 鱼鳞坑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3 反坡台地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4 水平沟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5 小结
3.3 坡面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3.3.1 鱼鳞坑小区养分空间分布
3.3.2 反坡台地小区养分空间分布
3.3.3 水平沟小区养分空间分布
3.3.4 小结
3.4 坡面产流量及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
3.4.1 小区产流量
3.4.2 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统计学描述
3.4.3 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3.4.4 小结
3.5 坡面植被恢复的空间异质性
3.5.1 植被覆盖度状况
3.5.2 不同坡面位置植被生长量的变化状况
3.5.3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措施处理下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状况
4.2 措施与坡位在土壤性质空间再分布过程的作用
4.3 不同措施在拦泥截流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4.4 措施与植被配套布局的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92535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1.2.2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气候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及问题
2.2 试验设计
2.3 观测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坡面产沙量及泥沙冲淤的空间分布
3.2 坡面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
3.2.1 对照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2 鱼鳞坑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3 反坡台地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4 水平沟小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特性
3.2.5 小结
3.3 坡面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3.3.1 鱼鳞坑小区养分空间分布
3.3.2 反坡台地小区养分空间分布
3.3.3 水平沟小区养分空间分布
3.3.4 小结
3.4 坡面产流量及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
3.4.1 小区产流量
3.4.2 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统计学描述
3.4.3 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3.4.4 小结
3.5 坡面植被恢复的空间异质性
3.5.1 植被覆盖度状况
3.5.2 不同坡面位置植被生长量的变化状况
3.5.3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措施处理下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状况
4.2 措施与坡位在土壤性质空间再分布过程的作用
4.3 不同措施在拦泥截流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4.4 措施与植被配套布局的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92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09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