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4-02 05:40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近些年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急剧减少,众多学者为了厘清黄河水沙变化驱动因素,对黄河流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因此,关于如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的影响是明确未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方向。本文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研究区,收集并整理了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控制站1956-2016年径流输沙序列实测资料以及四期土地利用数据(1990、2000、2005和2010年),采用时间序列法(M-K趋势检验、累积距平)、Pettitt突变法和双累积曲线法等分析研究延河流域近61年来径流输沙序列时空变化特征,并尝试辨明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同时,基于流域1990-2010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流域内构建SWAT模型,评价了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构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情景,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揭示了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水沙过程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56-2016年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延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
比均值变差系数极值比1956-19592.570.231.940.740.272.171960-19692.480.413.720.630.789.151970-19792.060.333.050.470.749.211980-19892.080.252.290.320.675.941990-19992.060.242.280.430.579.282000-20091.470.32.490.171.1251.412010-20161.570.483.550.071.1747.93多年平均2.010.385.30.390.91358.97最大径流量(年份)最小径流量(年份)最大输沙量(年份)最小输沙量(年份)5.020(1964)0.948(2015)1.816(1964)0.005(2015)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控制站1956-2016年径流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如图3-1所示,延河流域近61年来径流、输沙量总体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下降速率分别为0.018亿m3/a和0.010亿t/a。2000年之前,延河流域年径流和年输沙量变化幅度均较大,围绕均值上下波动,且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值大部分大于多年平均值;2000年之后,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幅度减小,大部分数值在多年平均值之下。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1998年退耕还林(草)政策提出后,延河流域进行积极响应并开展相关工作,经过近十几年的恢复发展,流域生态环境改变巨大,使得流域内水沙情势变化显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域产流产沙过程。图3-1延河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趋势Fig.3-1TemporalchangesofrunoffandsedimentloadintheYanhewatershed3.1.2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跃变年份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站1956-2016年径流和输沙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结果如表3-2所示。径流、输沙量M-K检验统计量Z值分别为-3.079、-4.785,二者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延河流域径流量下降速率为0.0078
第三章 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亿 m3/a,输沙量下降速率为 0.0057 亿 t/a,表明延河流域径流和输沙量在 1956-2016 年间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 表 3-2 1956-2016 年延河流域甘谷驿站径流和输沙量 M-K 趋势检验 Z 值统计表 Tab. 3-2 Z statistical value of M-K trend test for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in Yanhe watershed 水文要素 ZMK 显著性水平 Sen 斜率 变化趋势 年均径流量(108m3) -3.709 *** -0.0078 下降 年均输沙量(108t) -4.785 *** -0.0057 下降 注:“***”表示 0.01 显著性;Sen 斜率径流量单位为 108m3/a,输沙量单位为 108t/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泥沙未来变化趋势[J]. 王光谦,钟德钰,吴保生. 中国水利. 2020(01)
[2]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J]. 姚文艺. 人民黄河. 2019(12)
[3]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调整的建议[J]. 胡春宏,张晓明. 中国水利. 2019(23)
[4]水文序列突变点识别方法比较研究[J]. 田小靖,赵广举,穆兴民,胡晋飞. 泥沙研究. 2019(02)
[5]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J]. 王莺,王劲松,武明,王素萍.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6]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J]. 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1)
[7]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分析[J]. 周永忠.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09)
[8]延河流域极端暴雨下侵蚀产沙特征野外观测分析[J]. 焦菊英,王志杰,魏艳红,苏嫄,曹斌挺,李玉进.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3)
[9]大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J]. 刘赛艳,黄强,王义民,黎云云,李向阳. 冰川冻土. 2016(06)
[10]土壤侵蚀模型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述评[J]. 穆兴民,李朋飞,高鹏,赵广举,孙文义. 人民黄河. 2016(10)
博士论文
[1]气候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评估[D]. 邱临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赵跃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14698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延河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
比均值变差系数极值比1956-19592.570.231.940.740.272.171960-19692.480.413.720.630.789.151970-19792.060.333.050.470.749.211980-19892.080.252.290.320.675.941990-19992.060.242.280.430.579.282000-20091.470.32.490.171.1251.412010-20161.570.483.550.071.1747.93多年平均2.010.385.30.390.91358.97最大径流量(年份)最小径流量(年份)最大输沙量(年份)最小输沙量(年份)5.020(1964)0.948(2015)1.816(1964)0.005(2015)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控制站1956-2016年径流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如图3-1所示,延河流域近61年来径流、输沙量总体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下降速率分别为0.018亿m3/a和0.010亿t/a。2000年之前,延河流域年径流和年输沙量变化幅度均较大,围绕均值上下波动,且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值大部分大于多年平均值;2000年之后,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幅度减小,大部分数值在多年平均值之下。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1998年退耕还林(草)政策提出后,延河流域进行积极响应并开展相关工作,经过近十几年的恢复发展,流域生态环境改变巨大,使得流域内水沙情势变化显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域产流产沙过程。图3-1延河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趋势Fig.3-1TemporalchangesofrunoffandsedimentloadintheYanhewatershed3.1.2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跃变年份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站1956-2016年径流和输沙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结果如表3-2所示。径流、输沙量M-K检验统计量Z值分别为-3.079、-4.785,二者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延河流域径流量下降速率为0.0078
第三章 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亿 m3/a,输沙量下降速率为 0.0057 亿 t/a,表明延河流域径流和输沙量在 1956-2016 年间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 表 3-2 1956-2016 年延河流域甘谷驿站径流和输沙量 M-K 趋势检验 Z 值统计表 Tab. 3-2 Z statistical value of M-K trend test for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in Yanhe watershed 水文要素 ZMK 显著性水平 Sen 斜率 变化趋势 年均径流量(108m3) -3.709 *** -0.0078 下降 年均输沙量(108t) -4.785 *** -0.0057 下降 注:“***”表示 0.01 显著性;Sen 斜率径流量单位为 108m3/a,输沙量单位为 108t/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泥沙未来变化趋势[J]. 王光谦,钟德钰,吴保生. 中国水利. 2020(01)
[2]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J]. 姚文艺. 人民黄河. 2019(12)
[3]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调整的建议[J]. 胡春宏,张晓明. 中国水利. 2019(23)
[4]水文序列突变点识别方法比较研究[J]. 田小靖,赵广举,穆兴民,胡晋飞. 泥沙研究. 2019(02)
[5]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文特征的影响[J]. 王莺,王劲松,武明,王素萍.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6]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J]. 赵阳,胡春宏,张晓明,王友胜,成晨,殷小琳,谢敏.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1)
[7]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分析[J]. 周永忠.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09)
[8]延河流域极端暴雨下侵蚀产沙特征野外观测分析[J]. 焦菊英,王志杰,魏艳红,苏嫄,曹斌挺,李玉进.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3)
[9]大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J]. 刘赛艳,黄强,王义民,黎云云,李向阳. 冰川冻土. 2016(06)
[10]土壤侵蚀模型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述评[J]. 穆兴民,李朋飞,高鹏,赵广举,孙文义. 人民黄河. 2016(10)
博士论文
[1]气候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影响的评估[D]. 邱临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赵跃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14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1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