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黑土旱地改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4-07 00:24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赋存能力及稳定性,揭示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东北典型黑土旱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作为对照)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改稻田前种植作物均为大豆),利用土壤团聚体湿筛分离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在0—60 cm土层,与对照土壤相比,改种水稻各年限土壤中2—0.25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减少,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增加,>2 mm团聚体组成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旱地改稻田不同年限均以2—0.053 mm团聚体为主;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2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0.25—0.053 mm、<0.053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均呈显著线性...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20,53(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黑土旱地改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特征


旱地改稻田不同年限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土壤图,团聚体,年限,稻田


由图1可以看出,旱地改稻田3—25年间,在0—20 cm土层,>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分别为8.96%—27.11%、27.68%—38.58%、22.29%—37.12%和14.65%—26.05%;在20—40 cm土层,>2 mm、2—0.25 mm、0.25—0.053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分别为2.87%—24.37%、24.45%—34.40%、27.38%—38.12%和18.25%—32.32%;在40—60 cm土层,>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分别为1.84%—7.54%、25.69%—34.41%、33.35%—38.91%和23.00%—33.42%。总体上,在0—60 cm土层,与种植大豆的旱地土壤相比,改种水稻各年限土壤中,2—0.25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减少,0.25—0.053 mm和<0.053mm团聚体组成有所增加,>2 mm团聚体组成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另外,水稻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各粒级团聚体组成均无显著影响,但水稻种植年限对2—0.25 mm、0.25—0.053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影响显著,土层深度则对>2 mm、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影响显著。由此可见,旱地改稻田,由于每年在水稻种植期间淹水,使土壤中非水稳性大团聚体遭受破坏,形成了粒径较小的团聚体,但均以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为主;水稻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是影响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变化的重要因素。由图2所示,土层深度是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变化的重要因素;总体上,MWD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0—20 cm土层的MWD显著(P<0.01或P<0.05)大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MWD(P<0.05)。相关分析显示(表2),在3个土层中,MWD与>2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0.25—0.053 mm、<0.053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这表明旱地改稻田后,>2 mm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而较小粒级团聚体(<0.25 mm)的增加则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


本文编号:3122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22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4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