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内蒙古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碳组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18:57
  森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是评价森林土壤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森林火灾使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本文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火烧程度(未火烧、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不同恢复时间(16a、10a、5a)、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土壤S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carbon,ROC)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组的分影响规律、森林火灾后不同恢复时间土壤碳组分的变化特征、以及火烧迹地管理方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对评价森林土壤肥力、土壤碳库平衡、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如下:(1)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变化趋势和程度因火烧强度、火烧后时间、火烧木管理方式而异,也会对ROC和SOC相关关系和比值产生影响。(2)森林火灾发生后初期,轻度、中度火烧程度干扰土壤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会显著增加,重度火烧程度干扰下土壤SOC、ROC含量会下降。森林火灾发生后两年,轻度、中度...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SOC研究现状
        1.2.2 土壤ROC研究现状
        1.2.3 森林火灾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类型
    2.4 水文条件
    2.5 气候条件
    2.6 植被条件
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不同火烧程度下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
        3.1.2 不同火烧恢复期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
        3.1.3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
    3.2 野外调查方法
        3.2.1 样地设置
        3.2.2 土壤取样
        3.2.3 样地调查
    3.3 室内实验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火烧程度下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
        4.1.1 不同火烧程度下土壤物理性质和pH值的特征分析
        4.1.2 不同火烧程度土壤SOC变化特征分析
        4.1.3 不同火烧程度土壤ROC变化特征分析
        4.1.4 不同火烧程度对土壤ROC/SOC的影响
        4.1.5 不同火烧程度下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组分的交互分析
    4.2 火烧后不同恢复期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
        4.2.1 火烧后不同恢复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不同恢复期土壤SOC变化特征
        4.2.3 不同恢复期土壤ROC变化特征
        4.2.4 不同恢复期对土壤ROC/SOC的影响
    4.3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
        4.3.1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2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对土壤SOC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对土壤ROC含量的影响
        4.3.4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对土壤ROC/SOC的影响
        4.3.5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组分的交互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火烧程度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1.2 不同恢复时间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1.3 不同火烧木管理方式对火烧迹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火干扰对广东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罗碧珍,胡海清,罗斯生,魏书精,吴泽鹏,刘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2]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秀,赵永存,谢恩泽,彭雨璇,陆访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4)
[3]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J]. 刘杨,李菊,孙辉,陈玉雯,李鑫.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2)
[4]山西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配特征[J]. 张雄伟,李刚,董宽虎,赵祥.  中国草地学报. 2020(01)
[5]甘南高寒草甸采矿活动及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 张卫雄,孙其河,余志峰,穆秋月,王玉功,吴正国,刘金荣.  草业科学. 2020(02)
[6]近40年泥河沟流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异性[J]. 吴驳,吴发启,佟小刚,宋敏敏,侯雷.  土壤. 2020(01)
[7]海拔对伊犁河谷草原苦豆子种群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的影响[J]. 张丽华,崔东,杨海军,赵阳,张雨露,刘海军,闫俊杰,王晓龙.  草地学报. 2020(01)
[8]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J]. 胡海清,罗斯生,罗碧珍,魏书精,吴泽鹏,王振师,李小川,周宇飞.  生态学报. 2020(06)
[9]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黄土残塬沟壑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黄艳章,信忠保.  生态学报. 2020(03)
[10]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演替的响应[J]. 张哲,王邵军,李霁航,曹润,陈闽昆,李少辉.  生态学报. 2019(17)

博士论文
[1]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魏云敏.东北林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黑碳的影响[D]. 雷雨雨.东北林业大学 2015
[2]亚热带森林转换及火烧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D]. 李又芳.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50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50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1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