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模式及对策研究 ——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0 17:00
  红壤区是中国水土流失较重的区域之一,每年仅长江以南的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就达67.48万km2,其中以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最为严重。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146.2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1.5%,居我国南方红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之最,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汀县探索实施了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模式,治理成效惊人,成为南方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的典范。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是一项“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为主要目的综合性基础工程、社会工程,是实现水土环境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人们对北方水土流失治理研究较多,对红壤区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研究比较少,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以红壤区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于丰富国内水土流失治理理论,规范和指导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汀县红壤区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为例,借鉴长汀县的治理实践经验,对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治理措施及成效进行研究,结合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提出红壤区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的对策措施供决策参考...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现状
        1.2.3 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现状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水土流失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2.3 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 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2.3.2 保护性开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3.1.1 研究区的选取
        3.1.2 研究区概况
    3.2 长汀县水土流失的特点及主要成因
        3.2.1 水土流失的特点
        3.2.2 主要成因分析
    3.3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的演变进程
        3.3.1 起步研究阶段(1940年)
        3.3.2 夯实基础阶段(1949-1958年)
        3.3.3 探索试验阶段(1962-1966年)
        3.3.4 效益初显阶段(1972-1977年)
        3.3.5 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0)
        3.3.6 巩固成果阶段(1991-1999)
        3.3.7 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3.4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的主要措施
        3.4.1 大封禁,小治理
        3.4.2 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并重
        3.4.3 治山与治穷并举
        3.4.4 转移人口承载压力
    3.5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关键技术分析
        3.5.1 保护性治理技术分析
        3.5.2 开发性治理技术分析
    3.6 长汀县保护性开发治理的启示
        3.6.1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需要以理论为先导
        3.6.2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3.6.3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3.6.4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制度的有效监督
第四章 红壤区水土流失保护性开发治理的对策建议
    4.1 创新机制,激发全面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4.1.1 尊重市场规律,加快山林权制度改革
        4.1.2 发挥政策效应,切实保障开发者利益
        4.1.3 集约化开发,探索股份合作制经营
        4.1.4 创新宣传机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4.2 预防为主,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
        4.2.1 建立和完善预防监督制度
        4.2.2 加快完善监督网络的构建
        4.2.3 加大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4.3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4.3.1 加快治理核心区的生态重建
        4.3.2 对重点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
        4.3.3 在优先开发区进行合理开发
    4.4 调优产业,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4.4.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4.4.2 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4.5 科技为先,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研究[J]. 张若男,郑永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3(04)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与措施[J]. 鲁塞琴.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08)
[3]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和经验[J]. 李德成,梁音,赵玉国,潘贤章,张斌.  中国水土保持. 2008(12)
[4]长汀县运用“反弹琵琶”理论指导水土保持的实践[J]. 曾河水,彭绍云,陈志彪,钟炳林.  中国水土保持. 2007(04)
[5]治理水土流失 建设生态长汀[J].   中国水土保持. 2007(03)
[6]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筛选[J]. 柴春山.  防护林科技. 2006(05)
[7]红壤坡地果园植草的水土保持效应[J]. 张成梁,程冬兵,刘士余.  草地学报. 2006(04)
[8]红壤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研究[J]. 彭娜,谢小立,王开峰,王凯荣,胡实.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3)
[9]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 左长清,谢颂华.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5(02)
[10]漳州市果园水土流失治理成果评价[J]. 陈晶萍,郑秀锦,黄民麟.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2)



本文编号:3198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98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a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