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土壤碳库及其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0 17:24
东北黑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50年来,黑土面临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土层变薄、土壤可耕性变差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保持稳定的土壤碳库、提升黑土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支撑较高的作物生产力水平,既是迫切的实际生产需求,也是重要的科学命题。本文以“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吉林公主岭试验点为研究基地,通过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撂荒处理CKo、空白处理CK、单施氮肥处理N、氮磷肥配施处理NP、氮钾肥配施处理NK、磷钾肥配施处理PK、氮磷钾肥配施处理NPK、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处理SNPK、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MNPK、1.5倍的有机肥和常量氮磷钾肥处理1.5MNPK、2倍的有机肥和常量氮磷钾肥处理2MNPK)以及不同的轮作制度(玉米-大豆轮作处理MNPKW2),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同时研究不同措施下根系和非根系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和轮作制度对黑土土壤有机质影响的机理,提出稳定和提升土壤有机质的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有机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有机碳分组研究
1.2.2 黑土有机质的变化
1.2.3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长期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1.2 长期施肥措施对土壤物理组分的影响
2.1.3 长期施肥措施下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设计
2.3.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3.4 测试与分析方法
2.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1 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3.1.1 长期施肥下土壤总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3.1.2 长期施肥措施下对土壤高活性有机质的影响的变化
3.1.3 长期施肥下对土壤中活性有机质的变化影响
3.1.4 长期施肥下对土壤低活性有机质的变化影响
3.1.5 长期施肥下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所占比例的分布
3.2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1 长期施肥措施下的对高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2 长期施肥措施对中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3 长期施肥措施对低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4 土壤总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肥对黑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碳含量的影响
4.1 长期不同施肥对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1 长期不同施肥下根际、非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与酚氧化物酶活性
4.1.2 根际、非根际土壤α-葡萄糖苷酶活性
4.1.3 根际、非根际土壤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
4.1.4 根际、非根际土壤β-木糖苷酶酶活性
4.1.5 根际、非根际土壤β-纤维二糖苷酶活性
4.1.6 根际、非根际土壤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
4.1.7 根际、非根际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
4.1.8 根际、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
4.2 长期不同施肥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土壤碳的影响
4.2.1 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
4.2.2 根际、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
4.2.3 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的含量
4.2.4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黑土有机碳在物理分组中的分布
5.1 长期施肥下黑土有机碳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
5.1.1 长期施肥下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各粒级的质量分布
5.1.2 长期施肥下黑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5.1.3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
5.2 长期施肥下黑土有机碳在密度分组分布
5.2.1 长期施肥对轻组组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质量比例的影响
5.2.2 长期施肥下轻组组分有机质含量
5.3 长期施肥下黑土有机碳在颗粒分组中的分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J]. 王琳,李玲玲,高立峰,刘杰,罗珠珠,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9)
[2]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刘文忠.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7)
[3]浅析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刘文忠.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6)
[4]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J]. 王丹丹,周亮,黄胜奇,李成芳,曹凑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4)
[5]碳库管理指数对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指示作用[J]. 佟小刚,韩新辉,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梁爱华,康迪.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3)
[6]农田黑土退化过程[J]. 张兴义,隋跃宇,宋春雨. 土壤与作物. 2013(01)
[7]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张瑞,张贵龙,姬艳艳,李刚,常泓,杨殿林. 环境科学. 2013(01)
[8]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研究进展[J]. 梁尧,韩晓增,丁雪丽. 土壤. 2012(06)
[9]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质及其组成的影响[J]. 徐宁,周连仁,苗淑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2(06)
[10]施肥管理对农田黑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 邹文秀,韩晓增,江恒,杨春葆. 土壤通报. 2012(06)
博士论文
[1]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矿化特征[D]. 周焱.南京林业大学 2009
[2]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 佟小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3]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D]. 刘满强.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黑土碳氮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D]. 骆坤.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张兴华.四川农业大学 2012
[3]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D]. 尤孟阳.东北农业大学 2012
[4]长期施肥下黑土碳库变化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 仪明媛.江西农业大学 2011
[5]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碳氮的相互作用[D]. 申小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6]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D]. 韩琳.沈阳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98144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有机碳分组研究
1.2.2 黑土有机质的变化
1.2.3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长期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1.2 长期施肥措施对土壤物理组分的影响
2.1.3 长期施肥措施下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设计
2.3.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3.4 测试与分析方法
2.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1 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3.1.1 长期施肥下土壤总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3.1.2 长期施肥措施下对土壤高活性有机质的影响的变化
3.1.3 长期施肥下对土壤中活性有机质的变化影响
3.1.4 长期施肥下对土壤低活性有机质的变化影响
3.1.5 长期施肥下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所占比例的分布
3.2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1 长期施肥措施下的对高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2 长期施肥措施对中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3 长期施肥措施对低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2.4 土壤总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肥对黑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碳含量的影响
4.1 长期不同施肥对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1 长期不同施肥下根际、非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与酚氧化物酶活性
4.1.2 根际、非根际土壤α-葡萄糖苷酶活性
4.1.3 根际、非根际土壤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
4.1.4 根际、非根际土壤β-木糖苷酶酶活性
4.1.5 根际、非根际土壤β-纤维二糖苷酶活性
4.1.6 根际、非根际土壤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
4.1.7 根际、非根际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
4.1.8 根际、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
4.2 长期不同施肥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土壤碳的影响
4.2.1 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
4.2.2 根际、非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
4.2.3 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的含量
4.2.4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黑土有机碳在物理分组中的分布
5.1 长期施肥下黑土有机碳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
5.1.1 长期施肥下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各粒级的质量分布
5.1.2 长期施肥下黑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5.1.3 长期施肥下有机碳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
5.2 长期施肥下黑土有机碳在密度分组分布
5.2.1 长期施肥对轻组组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质量比例的影响
5.2.2 长期施肥下轻组组分有机质含量
5.3 长期施肥下黑土有机碳在颗粒分组中的分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J]. 王琳,李玲玲,高立峰,刘杰,罗珠珠,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9)
[2]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刘文忠.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7)
[3]浅析微团聚体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刘文忠.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6)
[4]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J]. 王丹丹,周亮,黄胜奇,李成芳,曹凑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4)
[5]碳库管理指数对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指示作用[J]. 佟小刚,韩新辉,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梁爱华,康迪.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3)
[6]农田黑土退化过程[J]. 张兴义,隋跃宇,宋春雨. 土壤与作物. 2013(01)
[7]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张瑞,张贵龙,姬艳艳,李刚,常泓,杨殿林. 环境科学. 2013(01)
[8]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研究进展[J]. 梁尧,韩晓增,丁雪丽. 土壤. 2012(06)
[9]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质及其组成的影响[J]. 徐宁,周连仁,苗淑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2(06)
[10]施肥管理对农田黑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 邹文秀,韩晓增,江恒,杨春葆. 土壤通报. 2012(06)
博士论文
[1]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矿化特征[D]. 周焱.南京林业大学 2009
[2]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 佟小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3]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D]. 刘满强.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黑土碳氮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D]. 骆坤.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张兴华.四川农业大学 2012
[3]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D]. 尤孟阳.东北农业大学 2012
[4]长期施肥下黑土碳库变化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 仪明媛.江西农业大学 2011
[5]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碳氮的相互作用[D]. 申小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6]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D]. 韩琳.沈阳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98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9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