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区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

发布时间:2021-05-21 00:50
  黄土高原地区因受到特殊地形、环境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现象严重,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受到的风蚀和水蚀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坡位和坡向上存在差异,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也呈现差异化分布。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退耕还草保护区为研究地区,阐述不同坡位(上/下坡位)和坡向(阴/阳坡)在退耕还草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且选取了30年、20年和5年恢复年限的表层(0-20cm)及深层(20-40cm)土壤,揭示不同坡位和坡向、不同土层的土壤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土壤质量和微生物群落角度全面探究退耕还草区土地恢复状况。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恢复年限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在不同坡位和坡向中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但在不同坡位和坡向均有显著差异,且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有上升趋势,其中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有决定性影响;(2)不同坡位和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差异逐渐增大,在退耕还草30年,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坡位...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选题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技术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地形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2 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4 时间序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 实验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和土壤样品采集
        2.1.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因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
        2.2.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测定
        3.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2.2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布特征
        3.2.3 土壤微生物酶活与土壤微生物量的相关关系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总DNA的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4.1.2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预处理
        4.1.3 多元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细菌群落alpha多样
        4.2.2 细菌群落beta多样性
        4.2.3 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4.2.4 细菌群落的LEFse分析及共发生网络分析
        4.2.5 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
        4.2.6 真菌群落beta多样性
        4.2.7 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198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198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d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