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化肥用量及降雨强度下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22:02

  本文关键词:不同化肥用量及降雨强度下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在农业上投入的化肥量越来越多,并且已经位于世界第一位,过量的化肥的施用,导致大量化肥堆积在植物及土壤里,在降雨的情况下,通过地下渗水及地面径流水造成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并且治理难度很大,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对面源污染治理问题重视起来。本文通过查询大量资料,对国内外面源污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引起面源污染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不合理以及过量的施用化肥,从而造成大量的养分流失。本文设计了模拟实验地块,使用雨林喷雾系统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式,进行了模拟实验。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不同化肥用量对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在降雨强度均为中雨的情况下,设计四个不同施肥水平实验组,采集地表径流水及土壤中15cm、30cm处的渗漏水分别进行实验分析。本实验共施肥三次,第二次跟第三次施肥后进行取样,分析样品中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指标,研究地表径流水和地下渗水中氮素的流失特征。通过实验得出:四个施肥水平实验组地表径流水中及地下渗水中的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浓度是:多肥实验组适量肥实验组少肥实验组无肥实验组。因此可知,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浓度与施肥量成正相关,即当施肥量越大,相应浓度也越高。(2)不同降雨强度对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在施肥水平为适量肥的情况下,设计三个不同降雨强度实验组,采集地表径流水及土壤中15cm、30cm处的渗漏水分别进行实验分析。本实验共施肥三次,第二次跟第三次施肥后进行取样,分析样品中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指标,研究地表径流水和地下渗水中氮素的流失特征。通过实验得出:三个不同降雨强度中地表水及地下渗水中总氮和氨氮的浓度是:大雨实验组中雨实验组小雨实验组,因此总氮和氨氮的浓度与降雨强度成正相关,即当降雨强度越大,相对应的浓度也越高。但是地表水及地下渗水中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与降雨强度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3)无论在何种降雨和施肥条件下,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浓度在土壤深度30cm处土壤深度15cm处土壤深度Ocm处,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最高浓度出现在土壤底层,说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呈现向下递增的分布特征。氨氮浓度在土壤深度Ocm处土壤深度15cm处土壤深度30cm处,氨氮的最高浓度出现在土壤表层,说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氨氮的浓度呈现向下递减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面源污染 模拟降雨 氮素流失特征 地表径流水 地下渗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X7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5
  • 1.2.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14-16
  • 1.2.2 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机理的研究综述16-18
  • 1.2.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情况综述18-25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5-28
  • 1.3.1 研究目的25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25-26
  • 1.3.3 研究方法26-27
  •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27-28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28-39
  • 2.1 实验方案设计28-33
  • 2.1.1 实验平台设计28-29
  • 2.1.2 实验平台的搭建29
  • 2.1.3 实验植物29-30
  • 2.1.4 实验土壤理化性质30
  • 2.1.5 实验施用肥料及频率30-31
  • 2.1.6 降雨强度的设计31-33
  • 2.2 实验材料及药品33-34
  • 2.2.1 实验材料33-34
  • 2.2.2 实验药品34
  • 2.3 实验方法34-39
  • 2.3.1 水样采集34-35
  • 2.3.2 水质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35
  • 2.3.3 总氮的检测方法35-36
  • 2.3.4 氨氮的检测方法36-37
  • 2.3.5 硝酸盐氮的检测方法37
  • 2.3.6 亚硝酸盐氮的检测方法37-39
  • 第3章 不同化肥用量对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39-57
  • 3.1 实验设计39
  • 3.2 实验时间39
  • 3.3 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39-43
  • 3.3.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亚硝酸盐氮浓度的流失特征39-41
  • 3.3.2 不同土壤层次亚硝酸盐氮的流失特征41-43
  • 3.4 硝酸盐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分析43-46
  • 3.4.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硝酸盐氮浓度的流失特征43-45
  • 3.4.2 不同土壤层次硝酸盐氮的流失特征45-46
  • 3.5 氨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46-49
  • 3.5.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氨氮浓度的流失特征46-48
  • 3.5.2 不同土壤层次氨氮的流失特征48-49
  • 3.6 总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49-53
  • 3.6.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总氮浓度的流失特征49-52
  • 3.6.2 不同土壤层次总氮的流失特征52-53
  • 3.7 总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53-55
  • 3.7.1 地表径流水中总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浓度的流失特征53-54
  • 3.7.2 地下水1中总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浓度的流失特征54
  • 3.7.3 地下水2中总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浓度的流失特征54-55
  • 3.8 小结55-57
  • 第4章 不同降雨强度对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57-71
  • 4.1 实验设计57
  • 4.2 实验时间57
  • 4.3 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57-60
  • 4.3.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亚硝酸盐氮浓度的流失特征57-59
  • 4.3.2 不同土壤层次亚硝酸盐氮的流失特征59-60
  • 4.4 硝酸盐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分析60-63
  • 4.4.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硝酸盐氮浓度的流失特征60-63
  • 4.4.2 不同土壤层次硝酸盐氮的流失特征63
  • 4.5 氨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63-67
  • 4.5.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氨氮浓度的流失特征63-66
  • 4.5.2 不同土壤层次氨氮的流失特征66-67
  • 4.6 总氮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67-69
  • 4.6.1 地表径流水、地下水1、地下水2中总氮浓度的流失特征67-68
  • 4.6.2 不同土壤层次总氮的流失特征68-69
  • 4.7 小结69-71
  • 结论和建议71-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玲,王丽萍,罗阳;河北省面源污染分析[J];海河水利;2004年04期

2 吴迪;何俊仕;;鞍山市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3 邱钰棋;付永胜;朱杰;华迪;房景燕;;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对策措施[J];新疆环境保护;2006年04期

4 张亚丽;;青海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青海科技;2007年02期

5 杨艳霞;曾红娟;张亚玲;;流域面源污染危害及治理与管理对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06期

6 王洪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2008年06期

7 崔海英;;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1期

8 刘陶茂;王克勤;;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进展[J];硅谷;2008年11期

9 文正华;徐国祥;;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8期

10 张小青;;海安县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晨;;东平湖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及驱动因素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叶华香;李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杜传德;孙维山;孙航;谢峰;姜宝义;;哈尔滨市农业面源污染初步调查及防治对策[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朱兆良;;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迫在眉睫[A];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4年

5 温荣夫;胡明;;徐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措施与效果[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6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傅强;杨仁斌;李蓓;佘佳荣;王钟;;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措施[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兆良;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原因和控制对策[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张宏艳;;新农村建设中面源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靳秀英;宋文波;;利用“加减乘除”措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家印;高度重视协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N];贵州日报;2006年

2 方家印;高度重视协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N];贵州政协报;2006年

3 特约记者 方家印;贵州将全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记者 罗昆娅;市农业局:年内完成控制面源污染任务[N];昆明日报;2007年

5 孟秀华;主要农区农业面源污染研究项目启动[N];农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田婉莹;专家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献策[N];海南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马洪香;农业面源污染亟待治理[N];联合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唐蓓茗;“面源污染”不治,难有清水潺潺[N];解放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刘毅 余建斌;防治面源污染,难在哪儿[N];人民日报;2013年

10 吕晟君;兰州整治生活低空面源污染[N];西部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肖新成;重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周早弘;农业面源污染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年

6 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庄艳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复杂面源污染负荷时空变化模拟[D];武汉大学;2013年

8 胡永定;徐州沛沿河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梁冬梅;小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付永;城乡二元结构转换中的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雅娟;农业面源污染成因与治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2 王莉;秦岭北麓俞家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种植业污染途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林雪原;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控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梁增芳;重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陈冲;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治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宋丽婧;贵州典型饮用水源地农药面源污染迁移与水质响应模型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7 郭天舒;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赵柳惠;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经济驱动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9 马静;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10 包信;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及负荷核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化肥用量及降雨强度下面源污染中氮素流失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3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