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形态转化及生态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12:00
本文关键词:环境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形态转化及生态毒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剂,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动物饲养和人类由细菌和各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治疗中。由于这类药物在动物体内很难被完全吸收,大部分以母体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粪尿排出体外进入环境,导致药物在环境中的大量残留。采集了新乡市周边不同类型、规模的养殖场动物粪便、施用粪便的土壤以及蔬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荧光分析法测定了样品中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甲恶唑3种主要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3种磺胺类药物在粪便、土壤和蔬菜中的总含量分别为10.13~566.23μg·kg~(-1)、7.60~176.26μg·kg~(-1)和ND~32.70μg·kg~(-1),平均含量分别为219.71μg·kg~(-1)、70.73μg·kg~(-1)和7.08μg·kg~(-1)。土壤中药物平均残留量低于兽药国际协调委员会规定的生态毒害效应触发值(100μg·kg~(-1))。不同种类蔬菜中药物的残留量不同,青菜、油麦菜、白菜和大葱这4种蔬菜中3种磺胺类药物的平均残留量最高。所有蔬菜样品中3种药物的残留水平未超过磺胺类药物的日允许摄入量,但仍不能忽略人类长期食用所导致人体抗药细菌或基因的形成。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法,研究了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在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处理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有机溶剂可提取态、水溶态和结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6.5%~98.5%、0.6%~7.3%和0.1%~12.5%,有机溶剂可提取态是2种药物在土壤中的主要存在形态。结合态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高,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有利于土壤中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结合态的形成,对水溶态和有机溶剂可提取态形成的影响较小。土壤中磺胺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相关系数为0.9273~0.9963。2种药物在添加模拟根系分泌物处理中的降解速率大于在对照中的降解速率。采用化学分析和发光细菌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磺胺类药物在作物根-土界面的形态转化及生态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际区水溶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相对毒性抑制率大于非根际区,而有机溶剂可提取态和结合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相对毒性抑制率小于非根际区。在同一根-土界面上,有机溶剂可提取态对明亮发光细菌的毒性最大,水溶态次之,结合态毒性最小。3种形态的磺胺类药物对明亮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均大于70%,表现为低毒性。水溶态和有机溶剂可提取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毒性作用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而结合态的含量及其对明亮发光细菌的毒性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
【关键词】:磺胺类药物 残留 形态转化 毒性 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92;X17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1
- 1.1 前言11
- 1.2 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残留现状11-14
- 1.2.1 磺胺类药物在粪便中的残留11-12
- 1.2.2 磺胺类药物在土壤中的残留12-13
- 1.2.3 磺胺类药物在植物中的残留13-14
- 1.3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及可利用性14-17
- 1.3.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赋存形态14-15
- 1.3.2 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赋存形态的因素15-16
- 1.3.3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各种形态之间的转化16-17
- 1.3.4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不同形态的可利用性17
- 1.4 环境中磺胺类药物的生态毒性17-21
- 1.4.1 磺胺类药物生态毒性的研究进展17-18
- 1.4.2 生态毒性研究方法-发光细菌检测法18-21
- 第二章 实验研究内容21-23
- 2.1 课题来源21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21
- 2.3 研究内容21-23
- 第三章 新乡市周边养殖场粪便-土壤-蔬菜体系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23-37
- 3.1 前言23
- 3.2 材料与方法23-27
- 3.2.1 试验材料23-24
- 3.2.2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4-25
- 3.2.3 样品提取方法25-26
- 3.2.4 样品衍生化方法26
- 3.2.5 HPLC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26-27
- 3.3 结果与讨论27-35
- 3.3.1 新乡市3种磺胺类药物在粪便样品中的污染特征分析27-29
- 3.3.2 新乡市3种磺胺类药物在菜地土壤样品中的污染特征分析29-31
- 3.3.3 新乡市3种磺胺类药物在蔬菜样品中的污染特征分析31-34
- 3.3.4 环境中3种磺胺类药物的风险评价34-35
- 3.4 结论35-37
- 第四章 磺胺类药物在模拟根际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降解研究37-47
- 4.1 前言37
- 4.2 材料与方法37-39
- 4.2.1 试验材料37-38
- 4.2.2 土样处理方法38
- 4.2.3 样品提取方法38-39
- 4.2.4 样品衍生化方法39
- 4.2.5 HPLC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39
- 4.3 结果与讨论39-45
- 4.3.1 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形态随时间的变化39-42
- 4.3.2 ARE对土壤中磺胺类药物形态转化的影响42-43
- 4.3.3 磺胺类药物在土壤中的降解性43-45
- 4.4 结论45-47
- 第五章 作物根-土界面磺胺类药物形态转化及生态毒性研究47-57
- 5.1 前言47
- 5.2 材料与方法47-49
- 5.2.1 试验材料47-48
- 5.2.2 土壤处理方法48-49
- 5.2.3 土壤样品提取方法49
- 5.2.4 样品衍生化方法49
- 5.2.5 HPLC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49
- 5.2.6 明亮发光细菌活性检测49
- 5.2.7 相对发光强度及发光抑制率的计算49
- 5.3 结果与讨论49-56
- 5.3.1 明亮发光细菌活性检测49-50
- 5.3.2 3种形态的磺胺类药物在不同根-土界面的空间分布50-52
- 5.3.3 不同根—土界面磺胺类药物3种形态对发光细菌的毒性效应52-54
- 5.3.4 不同形态磺胺类药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随时间的变化54-56
- 5.4 结论56-57
- 第六章 总结57-59
- 参考文献59-69
- 致谢69-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
本文编号:328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