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卡拉贝利工程区风沙运动及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05:06

  本文关键词:卡拉贝利工程区风沙运动及数值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干旱地区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破坏原生稳定地表,产生大量的弃土,成为产生风蚀的沙源,在大风作用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掌握弃土场周围风蚀特点,为其风蚀防治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以水利工程建设弃土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卡拉贝利工程区弃土场周围风沙运移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原地貌临界起沙风速和地表粗糙度均大于弃土场。(2)原地貌不同高度风速和风速脉动在时间序列上变化复杂,且具有显著的一致性。风速脉动幅度随风速增强而增大,随高度增加而增大。风速脉动概率分布符合高斯分布。(3)各测点输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随风速增加而增大;弃土场在输沙量、风蚀物粒径分布上和原地貌差异显著;弃土场沿风场方向输沙量存在明显的变化过程,但不同位置的同一高度相比,其输沙量百分比相差不大。(4)距离弃土场越远,流场受弃土场影响较小,流动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距离弃土场越近,受弃土场影响程度越显著。坡后4m处左右,存在气流突增区;背风坡后2H-3H范围为主要风速减小区;坡后37m左右风速降至最低值,之后沿流向气流开始恢复增速,4H-12H为气流恢复区,12H之后贴地层趋于稳定。(5)气流经过弃土场表面不同位置时,其气流特征的显著变化,影响了床面上风沙流的运动特征。迎风坡肩风速始终高于同一高度各断面风速,坡肩处附近沙粒浓度低。背风侧风速减小范围明显大于迎风坡,其沉积范围也大于迎风侧。背风坡0-1H处为主要沉降区。
【关键词】:风蚀 弃土场 输沙量 Fluent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632;S15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9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风蚀研究概况10-11
  • 1.3 风沙流结构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1-13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4
  • 1.4.1 研究内容13
  • 1.4.2 技术路线13-14
  • 1.5 研究方法14-19
  • 1.5.1 试验点介绍14-15
  • 1.5.2 主要仪器及使用方法15-17
  • 1.5.3 风蚀的测定17-18
  • 1.5.4 风速测定18
  • 1.5.5 数据处理18-19
  • 2 研究区概况19-23
  • 2.1 卡拉贝利工程概况19
  •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19-22
  • 2.2.1 位置和地质地貌19-20
  • 2.2.2 气象气候20-21
  • 2.2.3 土壤21
  • 2.2.4 水文21
  • 2.2.5 植被21-22
  •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22-23
  • 3 风蚀参数及风况分析23-31
  • 3.1 风蚀参数23-24
  • 3.1.1 临界起沙风速23
  • 3.1.2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23-24
  • 3.2 风况分析24-30
  • 3.2.1 不同月份起沙风特点24-26
  • 3.2.2 戈壁地表野外风速脉动特征26-30
  • 3.3 本章小结30-31
  • 4 风沙流结构特征31-41
  • 4.1 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31-33
  • 4.1.1 原地貌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31-32
  • 4.1.2 弃土场和原地貌不同高度输沙量百分比对比分析32-33
  • 4.2 弃土场上方及背风侧输沙量沿程变化特点33-37
  • 4.2.1 弃土场上方输沙量沿程变化情况33-35
  • 4.2.2 输沙率的变化35-36
  • 4.2.3 弃土场下风向输沙量的沿程变化特点36-37
  • 4.3 风沙流中不同高度风蚀物粒径特征37-40
  • 4.3.1 不同粒径组沙粒输沙量与高度的关系38-39
  • 4.3.2 不同粒径组沙粒输沙量百分比随高度变化39-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5 风沙运动数值模拟41-51
  • 5.1 欧拉双流体模型及湍流模型41-42
  • 5.1.1 欧拉双流体模型41-42
  • 5.1.2 湍流模型42
  • 5.2 模型区域和网格划分42-43
  • 5.2.1 模型区域42-43
  • 5.2.2 网格划分43
  • 5.3 边界条件设定与求解方法43-44
  • 5.3.1 边界条件43-44
  • 5.3.2 求解方法44
  • 5.4 结果与分析44-50
  • 5.4.1 弃土场周围风速流场的特征44-48
  • 5.4.2 弃土场周围输沙情况分析48-50
  • 5.5 本章小结50-51
  • 6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6
  • 个人简介56-57
  • 导师简介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有飞;张兴来;;山区高速公路弃土场设计原则与思路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10年05期

2 王明利;孙爱斌;;山西某高速公路弃土场设计实例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11年11期

3 张斌;李勇;文丽娜;;山区高速公路弃土场设置及防护反思[J];西南公路;2012年01期

4 李玉娥,杨华军,余广川;洛三高速公路弃土场、取土场类型与防护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04期

5 韩信;张敏静;;弃土场位置选择和设计原则方法探讨[J];公路;2008年09期

6 孟云伟;杨伟;雍黎明;;谈公路弃土场的综合设计[J];交通标准化;2009年07期

7 雷功;韦军宏;;山区道路工程中弃土场的水土保护研究[J];科学之友(B版);2009年04期

8 闫小琳;;隧道取弃土场的环境生态治理方案[J];交通标准化;2010年13期

9 杨丙龙;;取(弃)土场优化设置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年21期

10 邵社刚;张卫香;倪栋;董建志;王建辉;;山西省高速公路弃土场表层土壤肥力状况调查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兴明;;深圳违法弃土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探讨[A];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雷学东;王薇;;公路建设中取、弃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讨[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湘龙;庹先国;葛宝;朱丽丽;;综合地调在弃土场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新;李可;;深圳市开发建设项目弃土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A];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何凡;王向东;尹婧;朱毕生;解刚;;公路取弃土场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其生态修复对策——以银武路同心至固原段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何凡;尹婧;王昭艳;王晓东;;公路弃土场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其生态修复对策——以银武路同心至固原段为例[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涌;;穿紫河疏浚弃土的综合治理[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传普 通讯员 张静;州城建设大型弃土场[N];恩施日报;2007年

2 记者 朱周;工程弃土拿来绿化[N];昆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 易立权;城市弃土场必须科学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并强化管理[N];南充日报;2011年

4 石言;修路不忘环保[N];中国交通报;2000年

5 周森;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弃土[N];深圳商报;2008年

6 通讯员 安剑承;造田植树15亩[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7 王祥勇 涂振鹏;城郊村落环境终于“靓”起来了[N];三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周静邋蔡晓华;前期工作圆满完成 攀钢即将投入建设[N];凉山日报(汉);2008年

9 记者 谭大跃邋第五燕燕;盐田采取措施防洪灾[N];深圳特区报;2007年

10 崔树彬 李群 潘轶敏;中线穿黄工程施工区弃土处理方法探究(上)[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尚河英;卡拉贝利工程区风沙运动及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任永强;三峡库区公路建设弃土场选址规划及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谭鹏;山区高速公路弃土场基本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4 马颖慧;施工便道及取弃土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卡拉贝利工程区风沙运动及数值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27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