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转化过程及机制

发布时间:2021-07-24 11:49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采用的主要方式,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理解旱地保护性耕作土壤中有机碳的分布及转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保护性耕作对各土层有机碳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和13C标记秸秆有机碳在土壤中转化规律的研究,阐明旱地农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论文取得进展如下:(1)长期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20 cm)和深层(>20 cm)有机碳含量,并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提高了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以及细大团聚体(2000—250μm)有机碳组分含量。少耕(RT)和免耕(NT)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层最深分别为60—80 cm和40—60 cm。与传统耕作(CT)相比,NT显著提高土壤0—20 cm土层粗大团聚体(>2000μm)含量;RT和NT显著提高0—100 cm细大团聚体含量;RT对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提高作用,多集中在0—20 cm和40—60 cm土层,最深可至80 cm。(2)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内部有机碳组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培养15 d—360 d,添加秸秆...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转化过程及机制


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示意图,玉米秸秆,秸秆,示意图


图 2.1 标记玉米秸秆示意图Fig.2-1 The labeling system of maize试验个处理,即传统耕作土壤不加秸秆(CT)、少耕土壤不加秸秆(RT)、免耕土、传统耕作土壤加秸秆(CTS)、少耕土壤加秸秆(RTS)和免耕土壤加秸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覆盖条件下紫云英间作油菜的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J]. 周泉,王龙昌,邢毅,马淑敏,张小短,陈娇,石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2]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J]. 范亚琳,刘贤赵,高磊,汪亚及,彭新华.  土壤学报. 2019(03)
[3]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快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小麦玉米产量[J]. 丛萍,李玉义,高志娟,王婧,张莉,逄焕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01)
[4]还田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分配及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杨艳华,苏瑶,何振超,喻曼,陈喜靖,沈阿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2)
[5]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J]. 宋霄君,吴会军,武雪萍,李倩,王碧胜,李生平,梁国鹏,李景,刘彩彩,张孟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6]秸秆添加对潮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J]. 刘哲,孙增慧,张瑞庆.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6)
[7]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 薛斌,黄丽,鲁剑巍,李小坤,殷志遥,刘智杰,陈涛.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8]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J]. 徐香茹,汪景宽.  土壤通报. 2017(06)
[9]土壤微生物与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 杨华,陈莎莎,冯哲叶,邓照亮,李真,王世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10)
[10]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J]. 徐国鑫,王子芳,高明,田冬,黄容,刘江,黎嘉成.  环境科学. 2018(01)

博士论文
[1]高碳氮投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 李景.中国农业大学 2018
[2]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体系土壤团聚体碳氮转化特征[D]. 张倩.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3]利用13C标记方法研究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的分配及其微生物的固定[D]. 安婷婷.沈阳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玉米秸秆的不同预处理及其糖化发酵研究[D]. 孙婉.山东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00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00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