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27 09:17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改良剂,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碳封存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利器。近年来,随着对生物炭应用研究的增加,人们当前研究的焦点已经主要转移到了增加土壤水分保持、改善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方面。本研究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采用长期大田定位试验,分别将小麦秸秆生物炭以不同用量0、5、10、15、20 t·hm-2(B0、B5、B10、B15、B20)施入土壤耕层(020 cm)。生物炭初次施入于2011年10月冬小麦播前,2016年10月冬小麦播前各处理按原添加量再施入一次。本研究从2016年冬小麦季开始,以小麦-玉米复种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物炭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季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持水能力、全氮、硝铵态氮、总有机碳、碳组分、酶活性、微生物丰度、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物炭施入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丰度之间的相互响应,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夏玉米成熟期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高添加量的生物炭处理可适当提高土壤含水量,在2017年夏玉米的苗期、拔节期...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技术路线

生物炭,含水量,冬小麦,耕层土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B0 高出了 6.50% 、 9.39% 和 11.79% ,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含水量趋势大致为B20>B15>B10>B5>B0。但是在 2016-2017 年扬花期,B20、B15 和 B0 的含水量无显著差异,B5 和 B10 的含水量分别比 B0 降低了 1.00%和 2.03%,这可能是生物炭疏松多孔的结构加速了干旱状况下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2017-2018 年的冬小麦生育季,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 2016-2017 年基本表现相似。大致表现为,B5 和 B10 与 B0 相比无显著差异,B15 和 B20 与 B0 相比土壤含水量有所增加,在 2017-2018 年的拔节期,B1和 B20 处理分别比 B0 高出了 9.74%和 13.59%。

生物炭,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扬花期


图 3-2 生物炭对 2016-2018 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Figure 3-2 The effect of biochar on the soil nitrate nitrogen content in 2016-2018.物炭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图 3-3 可知,在 2016-2017 年冬小麦季的苗期,B0、B5、B10 和 B15 之量无显著差异,但 B20 比 B0 高出 29.31%;在拔节和扬花期,还是 B2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高原旱地麦田26年免耕覆盖对土壤肥力及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张贵云,吕贝贝,张丽萍,刘珍,范巧兰,魏明峰,姚众,袁嘉玮,柴跃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3)
[2]施用生物炭6年后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J]. 许云翔,何莉莉,刘玉学,吕豪豪,汪玉瑛,陈金媛,杨生茂.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3]生物炭-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J]. 崔虎,王莉霞,欧洋,阎百兴,韩露,李迎新,姜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02)
[4]秸秆覆盖和生物炭对玉米田间地温和产量的影响[J]. 戴皖宁,王丽学,Ismail Khan,王晓帆,李振华.  生态学杂志. 2019(03)
[5]不同秸秆生物炭对贵州黄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侯建伟,邢存芳,卢志宏,陈芬,余高.  中国农业科学. 2018(23)
[6]完全氨氧化菌及其硝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 史国帅,白莉,周立光.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8(05)
[7]酸性硫酸盐土壤对柑桔枝生物炭改良的响应[J]. 逄玉万,唐拴虎,林焕嘉,张发宝,李苹.  中国农学通报. 2018(23)
[8]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 眭锋,廖萍,黄山,曾勇军,石庆华.  核农学报. 2018(10)
[9]施用生物炭对膜下滴灌玉米土壤水肥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 胡敏,苗庆丰,史海滨,于庆峰.  节水灌溉. 2018(08)
[10]潮土长期施用生物炭提高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J]. 谢迎新,刘宇娟,张伟纳,董成,赵旭,贺德先,王晨阳,郭天财,王慎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4)

博士论文
[1]长期水肥管理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影响[D]. 杨亚东.中国农业大学 2018
[2]秸秆及其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D]. 周阳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 刘祥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硕士论文
[1]生物炭对黑土有机碳库的影响[D]. 孟雨田.东北农业大学 2018
[2]添加生物炭对塿土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王月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香蕉假茎生物炭对香蕉苗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 李航.华侨大学 2016
[4]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棕壤有机碳碳组分和活性的影响[D]. 潘全良.沈阳农业大学 2016
[5]4种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对土壤Zn、Cd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 王晨.山东农业大学 2016
[6]生物炭对紫色土和黄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D]. 李治玲.西南大学 2016
[7]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 盖霞普.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8]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 黄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305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05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