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6 21:15
  煤是环境中砷的主要来源之一,矿区煤矸石的堆放向环境中释放含砷污染物,对土壤环境造成危害。本文以阜新新邱露天煤矿煤矸石风化土及周边地区自然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砷含量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利用盆栽试验对两组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通过测定不同砷浓度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呼吸作用强度以及土壤酶活性,揭示了砷对不同土壤中微生物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然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砷含量为5.547 mg/kg,煤矸石风化土肥力相对较低,砷含量为2.854mg/kg。煤矸石风化土中的各重金属(铬、镉、铅、铜、锌)含量均高于自然土壤。(2)自然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高于煤矸石风化土,土壤微生物组成中均以细菌数量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随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细菌和放线菌对砷较为敏感,随砷浓度的增加,其数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砷对真菌的影响较小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并无太大影响。(3)土壤呼吸作用强度表现为自然土壤大于煤矸石风化土。砷对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呼吸强度随砷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砷对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4)砷对土壤酶... 

【文章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图3.4煤巧石风化±中微生物组成??Fig.?3.4?Microbial?composition?in?was化?dump?soil??

趋势图,微生物总数,量变,趋势


?±壤微生物是影响±壤环境质量,增强±壌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是±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类群。由表3.3和图3.3、图3.4可(^看出,两组±壤中的微生??物总数量存在着差异,原始自然±壤(^)微生物总数量为1.94641xl〇7cfb/g,高于原始??煤巧石风化±?(B1)的微生物总数量(1.588?87xl〇7cfb/g)。在同等神处理水平下,自然??±壌的微生物总数均高于煤杆石风化±。其一,送是由于±壤理化性质的差异造成的。A??组±壤相对于8组±壌,有机质含量、全氮和速效踞含量均较高,±壤肥力较离,能够为??微生物提供较高的营养物质和能源物质,更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其二,在采样过程中,对??研究区进斤了样方调查,经调查后计算得出,自然±壤植物盖度为八%、密度为77株/m2,??煤巧石化化±植物盖度为69%、密度为47株/m2,送表明,自然±壌中植物的生长状况好??于煤巧石风化±

数量变化趋势,微生物总数,量变,趋势


0?20?40?说撕?100?120?140?160?1?撕?200??±壤神含量(mg/kg)??图3.5?±壌中微生物总数量变化趋势??Fig.?3.5?Trend?of?microbial?number?in?soil??-2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性砷中毒地区环境砷暴露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 高健伟,韦炳干,薛源,虞江萍,杨林生.  生态毒理学报. 2013(02)
[2]外源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J]. 宋卫锋,邓琪,宾丽英,熊如意.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3)
[3]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J]. 顾爱星,范燕敏,武红旗,朱进忠,靳瑰丽,热孜万古丽.  草业学报. 2010(02)
[4]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影响[J]. 赵维梅.  科技资讯. 2010(08)
[5]芜湖燃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砷汞的分布特征研究[J]. 方凤满,杨丁,汪琳琳,蒋炳言.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1)
[6]2005年中国燃煤大气砷排放清单[J]. 田贺忠,曲益萍.  环境科学. 2009(04)
[7]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 陈范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4)
[8]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原理[J]. 田卫东.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8(04)
[9]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砷的形态的分步特征研究[J]. 李功振,许爱芹.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01)
[10]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研究[J]. 刘霞,刘树庆,王胜爱,冯大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S1)

博士论文
[1]砷在棕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赋存形态研究[D]. 刘学.沈阳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不同价态无机砷对水稻秧苗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刘琳.福建农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46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46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9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