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及线虫群落的影响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8-17 05:43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37(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线虫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灰岩发育土壤团聚体形成机制研究[J]. 任娇娇,周运超,刘兵,张春来.  中国岩溶. 2019(05)
[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罗晓虹,王子芳,陆畅,黄容,王富华,高明.  环境科学. 2019(08)
[3]中国耕地等别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尚延超.  世界农业. 2018(10)
[4]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发布[J]. 焦思颖.  资源导刊. 2018(06)
[5]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固定关系研究进展[J]. 张家春,刘盈盈,贺红早,任璐,张珍明.  福建农业学报. 2016(03)
[6]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15(23)
[7]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刘威,张国英,张静,刘璐,黄丽,鲁剑巍,李小坤.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3)
[8]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J]. 张延,梁爱珍,张晓平,陈学文.  土壤与作物. 2015(02)
[9]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J]. 张赛,王龙昌,黄召存,赵琳璐,杜娟,贾会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2)
[10]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郑凯,刘志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2)

博士论文
[1]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和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及其机制[D]. 王梓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2]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在黑土有机碳固定中的作用研究[D]. 孙冰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6
[3]不同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固定特征及其对耕作和施肥措施的响应[D]. 陈鲜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郑红.东北林业大学 2014
[5]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 田慎重.山东农业大学 2014
[6]农作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机制研究[D]. 赵海超.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7]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 罗红燕.西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 殷涛.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2]长期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李景.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3]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D]. 关振寰.甘肃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47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47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