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06:43
灌漠土主要分布于我国漠境地区的内陆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它的面积占据我国国土面积的20%之多。近年来受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的影响,灌漠土的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土壤肥力大幅下降。为了提高土壤结构性、增强土壤抗侵蚀的能力,本研究选取地处河西走廊甘肃省武威市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团聚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组成、复合状况及其有机质组成;进而阐明团聚体组成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明确了灌漠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为灌漠土的合理培肥及抗侵蚀性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单独施用化肥对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施用有机肥(无论单施或者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显著地提高>2mm、0.25–2mm、0.053-0.25mm和<0.053mm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9.5%–51.6%,24.8%–71.0%,22.8%–65.3%和12.2%–83.2%;其中,0.25–2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碳浓度要高于其它粒径的团聚体,且>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85, n=24...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团聚体的形成机制
1.2.2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1.2.3 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的因素
1.2.4 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机制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长期施肥对灌漠土团聚体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3.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3.2 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3.2.1 灌漠土不同处理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差异
3.2.2 长期施肥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浓度的影响
3.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冻融作用对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分布的影响
4.1 冻融作用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4.1.1 冻融作用对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4.1.2 冻融作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4.2 冻融作用对团聚体有机碳和氮分布的影响
4.2.1 冻融作用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4.2.2 冻融作用对水稳性团聚体氮贡献率的影响
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氮贡献率的影响"> 4.2.3 冻融作用对>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氮贡献率的影响
4.3 冻融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
4.3.1 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其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
4.3.2 冻融前后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灌漠土有机无机复合性状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5.1 施肥对土壤矿物组成的影响
5.2 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5.2.1 施肥对重组、轻组及颗粒有机质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的影响
5.3 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5.3.1 施肥对有机无机复合度和复合量的影响
5.3.2 有机无机复合状况与土壤有机无机胶体的相互关系
5.4 有机无机复合状况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相互关系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灌漠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化学保护机制
6.1 无机矿物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化学保护
6.1.1 无机矿物的组成
6.1.2 钙结合态腐殖质
6.1.3 土壤团聚体结合态腐殖质
6.1.4 无机矿物与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的相互关系
6.2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化学结构转化与稳定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灌漠土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定
7.1 不同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差异
7.2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输入的影响
7.3 输入的有机碳对土壤及其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影响
7.3.1 长期施肥对土壤固碳速率的影响
7.3.2 有机碳的输入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影响
7.3.3 长期施肥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全文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J]. 樊廷录,王淑英,周广业,丁宁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2)
[2]旱地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王晓娟,贾志宽,梁连友,韩清芳,丁瑞霞,杨保平,崔荣美.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1)
[3]Distribution,Properties,Land Use and Management of Mollisols in South America[J]. Artigas Durán,Héctor Morrás,Guillermo Studdert.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05)
[4]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垆土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J].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李淼. 土壤学报. 2010(05)
[5]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黄泥土原土和团聚体颗粒组的菲含量变化[J]. 王芳,潘根兴,李恋卿. 土壤. 2009(03)
[6]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J]. 周萍,宋国菡,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 土壤学报. 2008(06)
[7]耕作年限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和腐殖质结构特征的影响[J]. 慈恩,杨林章,程月琴,施林林,殷士学. 土壤学报. 2008(05)
[8]Soil Aggreg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rganic Carbon of Purple Soils in the Sichuan Basin,China[J]. WEI Chao-fu1,SHAO Jing-an2,NI Jiu-pai1,GAO Ming1,XIE De-ti1,PAN Gen-xing3 and Shuichi Hasegawa4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P.R.China 2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P.R.China 3 Institute of Resource,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P.R.China 4 Graduate School of Agriculture,Hokkaido University,Sapporo 060-8589,Jap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08)
[9]几种侵蚀红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 王春燕,黄丽,谭文峰,蔡崇法,胡红青. 土壤学报. 2008(03)
[10]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土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 周萍,潘根兴. 土壤通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D]. 唐晓红.西南大学 2008
[2]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D]. 宋国菡.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吉林玉米带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D]. 侯雪莹.吉林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9401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团聚体的形成机制
1.2.2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1.2.3 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的因素
1.2.4 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机制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长期施肥对灌漠土团聚体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3.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3.2 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3.2.1 灌漠土不同处理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差异
3.2.2 长期施肥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浓度的影响
3.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冻融作用对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分布的影响
4.1 冻融作用对灌漠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4.1.1 冻融作用对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4.1.2 冻融作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4.2 冻融作用对团聚体有机碳和氮分布的影响
4.2.1 冻融作用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4.2.2 冻融作用对水稳性团聚体氮贡献率的影响
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氮贡献率的影响"> 4.2.3 冻融作用对>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氮贡献率的影响
4.3 冻融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
4.3.1 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其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
4.3.2 冻融前后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灌漠土有机无机复合性状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5.1 施肥对土壤矿物组成的影响
5.2 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5.2.1 施肥对重组、轻组及颗粒有机质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的影响
5.3 施肥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5.3.1 施肥对有机无机复合度和复合量的影响
5.3.2 有机无机复合状况与土壤有机无机胶体的相互关系
5.4 有机无机复合状况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相互关系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灌漠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化学保护机制
6.1 无机矿物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化学保护
6.1.1 无机矿物的组成
6.1.2 钙结合态腐殖质
6.1.3 土壤团聚体结合态腐殖质
6.1.4 无机矿物与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的相互关系
6.2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化学结构转化与稳定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灌漠土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定
7.1 不同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差异
7.2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输入的影响
7.3 输入的有机碳对土壤及其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影响
7.3.1 长期施肥对土壤固碳速率的影响
7.3.2 有机碳的输入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影响
7.3.3 长期施肥对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库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全文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J]. 樊廷录,王淑英,周广业,丁宁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2)
[2]旱地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J]. 王晓娟,贾志宽,梁连友,韩清芳,丁瑞霞,杨保平,崔荣美.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1)
[3]Distribution,Properties,Land Use and Management of Mollisols in South America[J]. Artigas Durán,Héctor Morrás,Guillermo Studdert.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05)
[4]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垆土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J].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李淼. 土壤学报. 2010(05)
[5]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黄泥土原土和团聚体颗粒组的菲含量变化[J]. 王芳,潘根兴,李恋卿. 土壤. 2009(03)
[6]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J]. 周萍,宋国菡,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 土壤学报. 2008(06)
[7]耕作年限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和腐殖质结构特征的影响[J]. 慈恩,杨林章,程月琴,施林林,殷士学. 土壤学报. 2008(05)
[8]Soil Aggreg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rganic Carbon of Purple Soils in the Sichuan Basin,China[J]. WEI Chao-fu1,SHAO Jing-an2,NI Jiu-pai1,GAO Ming1,XIE De-ti1,PAN Gen-xing3 and Shuichi Hasegawa4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P.R.China 2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P.R.China 3 Institute of Resource,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P.R.China 4 Graduate School of Agriculture,Hokkaido University,Sapporo 060-8589,Jap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08)
[9]几种侵蚀红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 王春燕,黄丽,谭文峰,蔡崇法,胡红青. 土壤学报. 2008(03)
[10]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土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 周萍,潘根兴. 土壤通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腐殖质特征及其团聚体有机碳保护机制[D]. 唐晓红.西南大学 2008
[2]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D]. 宋国菡.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吉林玉米带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D]. 侯雪莹.吉林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9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4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