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肥力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08-19 15:41
土壤肥力是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土壤肥力提高有利于演替后续种的生长和发育,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湖南省中南部紫色土丘陵区(简称为: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下同)生态环境恶劣,植被恢复极其困难,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地区之一。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紫色土植被恢复对径流泥沙、养分流失的影响及其植被恢复技术,然而有关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和土壤综合肥力影响的研究仍少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选取地域相邻,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裸地(BL)和3种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自然植物群落:毛秆野古草-圆果雀稗-夏枯草草地(APP)、牡荆-糯米条-火棘灌木丛(VAP)、枫香-白栎-麻栎落叶阔叶林(LQQ)为对象,以BL为对照,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及其土壤综合肥力的演变,揭示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土壤综合肥力的演变机制,为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土壤基质改良和养分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植被恢复,土壤容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APP、VAP、LQQ显著低于BL;土壤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且APP、VAP、LQ...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4-1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壌容重(平均值±标准偏差)??Fig.?4-1?Soil?bulk?density?at?different?vegetation?restoration?stages?(mean±S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肥力的演变??随植被恢复,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BL、VAP、??LQQ不同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BL?cz=3?APP?VAP?[=□?LQQ??30?i???25'?{[]?^?\]l??^?20?-?At|1?Bt?X?85?n?f1??0-10?10-20?20-30?0-30??土壤深度?Soil?depth?(cm)??图4-2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土标准偏差)??Fig.?4-2?Soil?moisture?at?different?vegetation?restoration?stages?(mean±SD)??4.1.1.3?土壤机械组成??从图4-3可以看出,3种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均以0.05-2?mm砂粒和0.002-0.05??111111粉粒百分含量为主,分别为36.20%-65.0丨%,33.38%-57.18%,而<0.0021^1黏粒??百分含量仅为1.61%-7.62°/〇。随着植被恢复,各土层0.05-2?mm砂粒百分含量呈下降??趋势,与?BL?相比,APP、VAP、LQQ?分别下降了?4.53%-7.75%、9.47%-21.89%、??41.87%-45.85%;而0.002-0.05?mm粉粒、<0.002?nim黏粒的百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与??BL相比,APP、VAP、LQQ各土层0.002-0.05?mm粉粒百分含量分别增加了??6.96%-丨3.19%、16.02%-38.18%、62.36%-7丨.31%,<0.002111111黏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肥力的演变??从图4-4可以看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pH值为4.53-8.68,随植被恢复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表现为VAP最高,比BL提高了?7.44%-21.01%,APP,?LQQ分别??比?BL?下降了?16.76%-21.97%、36.82%-41.23%。BL、APP?偏中性,VAP?为碱性,LQQ??为酸性。??—?—?0-10cm土层一°—?10-20cm土层一t—?20-30cm土层??10????-NA??5:??BL?APP?VAP?LQQ??恢复阶段??Restoration?stages??图4-4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pH值(平均值±标准偏差)??Fig.?4-4?Soil?pH?value?at?different?vegetation?restoration?stages?(mean±SD)??从图4-5?(a)可以看出,各土层SOC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QQ、??APP、VAP?显著高于?BL?(P<0.05),?LQQ?也显著高于?APP、VAP?(P<0.05)。与?BL??相比,0-10?cm?土层,APP、VAP、LQQ?分别增加了?750.77%、625.37%、1735.18%,??10-20?cm?土层分别增加了?920.35%、1145.28%、2565.34%,20-30?cm?土层分别增加了??517.27°/。、540.12%、2075.85%。同一植被恢复阶段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除BL外,其他恢复阶段0-10?cm?土层显著高于10-20、20-30?c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J].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6)
[2]红壤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下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王玉婷,查轩,陈世发,白永会,毛兰花,常松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1)
[3]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及肥力研究[J]. 高郯,李江荣,卢杰,郑维列,陈甲瑞,王建科,段斐. 生态学报. 2020(04)
[4]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董雪,郝玉光,辛智鸣,李新乐,段瑞兵,刘芳,赵英铭,黄雅茹. 草业学报. 2019(10)
[5]京郊荒滩地短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李晓娜,王超,张微微,赵春桥,史瑞双,薛瑞彬,樊冉冉.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6]半干旱黄土区柠条林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J]. 梁香寒,张克斌,乔厦.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9)
[7]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邓成华,吴龙龙,张雨婷,乔航,刘兴元,胡亚军,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 生态学报. 2019(24)
[8]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J]. 杨家慧,谭伟,冯艳.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05)
[9]贵州高原山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性[J]. 郭其强,盘金文,李慧娥,高超,孙学广,杨菊.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4)
[10]毛乌素沙地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林帅,闫伟,贾学文,闫海霞,刘泽昊,白淑兰. 北方园艺. 2019(15)
博士论文
[1]大兴安岭林区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因素研究[D]. 原树生.东北林业大学 2019
[2]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 吴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3]亚热带天然次生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生物循环研究[D]. 沈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4]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 安韶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D]. 张英.江西师范大学 2019
[2]亚热带不同林龄泡桐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 苏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3]甘肃陇南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欧延升.兰州大学 2019
[4]秦岭辛家山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D]. 王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5]陕北典型退耕林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演变与分异特征[D]. 王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6]植被恢复对中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 区晓琳.福建师范大学 2017
[7]不同林龄序列云杉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张珊.甘肃农业大学 2017
[8]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评价[D]. 李果.西南大学 2017
[9]白龙江流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张洋洋.兰州大学 2017
[10]广西马山岩溶区不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碳储量[D]. 张健.广西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51682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4-1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壌容重(平均值±标准偏差)??Fig.?4-1?Soil?bulk?density?at?different?vegetation?restoration?stages?(mean±S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肥力的演变??随植被恢复,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但BL、VAP、??LQQ不同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BL?cz=3?APP?VAP?[=□?LQQ??30?i???25'?{[]?^?\]l??^?20?-?At|1?Bt?X?85?n?f1??0-10?10-20?20-30?0-30??土壤深度?Soil?depth?(cm)??图4-2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土标准偏差)??Fig.?4-2?Soil?moisture?at?different?vegetation?restoration?stages?(mean±SD)??4.1.1.3?土壤机械组成??从图4-3可以看出,3种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均以0.05-2?mm砂粒和0.002-0.05??111111粉粒百分含量为主,分别为36.20%-65.0丨%,33.38%-57.18%,而<0.0021^1黏粒??百分含量仅为1.61%-7.62°/〇。随着植被恢复,各土层0.05-2?mm砂粒百分含量呈下降??趋势,与?BL?相比,APP、VAP、LQQ?分别下降了?4.53%-7.75%、9.47%-21.89%、??41.87%-45.85%;而0.002-0.05?mm粉粒、<0.002?nim黏粒的百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与??BL相比,APP、VAP、LQQ各土层0.002-0.05?mm粉粒百分含量分别增加了??6.96%-丨3.19%、16.02%-38.18%、62.36%-7丨.31%,<0.002111111黏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湘中南紫色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肥力的演变??从图4-4可以看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pH值为4.53-8.68,随植被恢复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表现为VAP最高,比BL提高了?7.44%-21.01%,APP,?LQQ分别??比?BL?下降了?16.76%-21.97%、36.82%-41.23%。BL、APP?偏中性,VAP?为碱性,LQQ??为酸性。??—?—?0-10cm土层一°—?10-20cm土层一t—?20-30cm土层??10????-NA??5:??BL?APP?VAP?LQQ??恢复阶段??Restoration?stages??图4-4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pH值(平均值±标准偏差)??Fig.?4-4?Soil?pH?value?at?different?vegetation?restoration?stages?(mean±SD)??从图4-5?(a)可以看出,各土层SOC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QQ、??APP、VAP?显著高于?BL?(P<0.05),?LQQ?也显著高于?APP、VAP?(P<0.05)。与?BL??相比,0-10?cm?土层,APP、VAP、LQQ?分别增加了?750.77%、625.37%、1735.18%,??10-20?cm?土层分别增加了?920.35%、1145.28%、2565.34%,20-30?cm?土层分别增加了??517.27°/。、540.12%、2075.85%。同一植被恢复阶段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除BL外,其他恢复阶段0-10?cm?土层显著高于10-20、20-30?c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及其对导水特性影响[J]. 李永宁,王忠禹,王兵,张宝琦,张娜娜.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6)
[2]红壤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下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王玉婷,查轩,陈世发,白永会,毛兰花,常松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1)
[3]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及肥力研究[J]. 高郯,李江荣,卢杰,郑维列,陈甲瑞,王建科,段斐. 生态学报. 2020(04)
[4]平茬年限和林龄对沙冬青叶片功能性状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董雪,郝玉光,辛智鸣,李新乐,段瑞兵,刘芳,赵英铭,黄雅茹. 草业学报. 2019(10)
[5]京郊荒滩地短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李晓娜,王超,张微微,赵春桥,史瑞双,薛瑞彬,樊冉冉.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6]半干旱黄土区柠条林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J]. 梁香寒,张克斌,乔厦.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9)
[7]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邓成华,吴龙龙,张雨婷,乔航,刘兴元,胡亚军,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 生态学报. 2019(24)
[8]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J]. 杨家慧,谭伟,冯艳.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05)
[9]贵州高原山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性[J]. 郭其强,盘金文,李慧娥,高超,孙学广,杨菊.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4)
[10]毛乌素沙地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林帅,闫伟,贾学文,闫海霞,刘泽昊,白淑兰. 北方园艺. 2019(15)
博士论文
[1]大兴安岭林区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因素研究[D]. 原树生.东北林业大学 2019
[2]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 吴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3]亚热带天然次生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生物循环研究[D]. 沈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4]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 安韶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鄱阳湖沙山植被恢复对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D]. 张英.江西师范大学 2019
[2]亚热带不同林龄泡桐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 苏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3]甘肃陇南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欧延升.兰州大学 2019
[4]秦岭辛家山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D]. 王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5]陕北典型退耕林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演变与分异特征[D]. 王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6]植被恢复对中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 区晓琳.福建师范大学 2017
[7]不同林龄序列云杉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张珊.甘肃农业大学 2017
[8]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评价[D]. 李果.西南大学 2017
[9]白龙江流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张洋洋.兰州大学 2017
[10]广西马山岩溶区不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碳储量[D]. 张健.广西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51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5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