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青土湖区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养分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19 17:58
以石羊河下游民勤青土湖区不同年限退耕地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时空替代法分析该区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年限退耕地上土壤颗粒组成含量总体砂粒>粉粒>黏粒>粗砂粒,其中,黏粒结构在CK及退耕后4 a间,0—20 cm,20—40 cm土层之间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之后其在土壤中的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而趋于稳定,且两土层间差异不显著;粉粒和砂粒结构含量在CK及退耕后2 a变化较为剧烈,且同一年限内0—20 cm,20—40 cm两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之后也随退耕年限的增加两土层及各退耕年限间均差异不显著,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而粗砂粒仅在CK及退耕后2 a含量较为稳定,之后退耕4~40 a间含量变化较大,存在不稳定性,且同一年限两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2)三种土壤养分的总体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随退耕年限增加而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在同一年限内均表现为0—20 cm土层中的含量大于20—40 cm,且同一年限内两层间的含量差异均随退耕年限增加而逐渐减小,以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表现较为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CK~退耕8 a间变化幅度较大,且在此期间退...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土壤颗粒组成特征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相对剧烈,其中0—20 cm土层中含量在未退耕农田地达到峰值2.879 g/kg,在退耕后1~8 a间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小,13~40 a变化幅度较大,并最终趋于稳定;20—4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较小且较为稳定,但退耕初期(1~8 a)变化幅度较小,退耕后(13~40 a)变化幅度较大。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沙化区3种主要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J]. 罗旦,陈吉祥,程琳,李彦林,王永刚,周永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03)
[2]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J]. 高雪峰,韩国栋,张国刚. 生态学报. 2017(15)
[3]毛乌素沙地4种固沙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J]. 赵燕娜,廖超英,李晓明. 干旱区研究. 2015(04)
[4]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与土壤养分的研究[J]. 肖烨,黄志刚,武海涛,吕宪国. 环境科学. 2015(05)
[5]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J]. 杨阳,刘秉儒. 生态学报. 2015(22)
[6]石羊河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J]. 王理德,姚拓,何芳兰,韩福贵,郭春秀,王方琳,魏林源. 草业学报. 2014(04)
[7]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布及其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 陈小红,段争虎,谭明亮,张瑞君. 土壤通报. 2010(06)
[8]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研究[J]. 吕桂芬,吴永胜,李浩,马万里,卢萍. 中国沙漠. 2010(01)
[9]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以石羊河流域民勤县为例[J]. 王世金,何元庆,赵成章.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5)
[10]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J].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蒋志荣. 生态学杂志. 2008(10)
博士论文
[1]土壤生态退化与生物修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杨万勤.西南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51875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土壤颗粒组成特征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相对剧烈,其中0—20 cm土层中含量在未退耕农田地达到峰值2.879 g/kg,在退耕后1~8 a间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小,13~40 a变化幅度较大,并最终趋于稳定;20—4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较小且较为稳定,但退耕初期(1~8 a)变化幅度较小,退耕后(13~40 a)变化幅度较大。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北沙化区3种主要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J]. 罗旦,陈吉祥,程琳,李彦林,王永刚,周永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03)
[2]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J]. 高雪峰,韩国栋,张国刚. 生态学报. 2017(15)
[3]毛乌素沙地4种固沙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J]. 赵燕娜,廖超英,李晓明. 干旱区研究. 2015(04)
[4]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与土壤养分的研究[J]. 肖烨,黄志刚,武海涛,吕宪国. 环境科学. 2015(05)
[5]荒漠草原不同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布特征[J]. 杨阳,刘秉儒. 生态学报. 2015(22)
[6]石羊河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J]. 王理德,姚拓,何芳兰,韩福贵,郭春秀,王方琳,魏林源. 草业学报. 2014(04)
[7]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布及其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 陈小红,段争虎,谭明亮,张瑞君. 土壤通报. 2010(06)
[8]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研究[J]. 吕桂芬,吴永胜,李浩,马万里,卢萍. 中国沙漠. 2010(01)
[9]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以石羊河流域民勤县为例[J]. 王世金,何元庆,赵成章.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5)
[10]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J].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蒋志荣. 生态学杂志. 2008(10)
博士论文
[1]土壤生态退化与生物修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杨万勤.西南农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51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5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