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热带丘陵区土壤活性碳组分及碳矿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9-07 14:52
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活动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第二大人为碳源。本文选取中亚热带湘东(浏阳市)丘陵区4种毗邻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挖掘土壤剖面,采集1m深度内的分层土样,通过室内分析测定以及矿化培养试验,研究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矿化速率的影响,旨在为山地土壤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所选4种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转换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降幅为13%~25%。然而,采用物理、生物化学技术提取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不一,轻组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储量(MBC)的降幅分别为24%~61%和48%~66%,比SOC的响应更为敏感;而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储量降幅较小。综合考虑,推荐LFOC和MBC用作评价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指标。(2)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剖面分布产生显著影响,尤以DOC剖面分布最为特殊。4种土地利用方式DOC含量与储量在剖面分布上变化不大,而LFOC...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试验地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图
在42d培养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C02-C累积矿化量介于p.45~0.68gkg-i,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坡耕地>板栗园(图4-2),其中板栗园和坡耕地累积矿化量接近。由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后,C02-C累积矿化量分别下降了20%、34%和 34%。以42 d为基础,计算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介于3.3%?3.6%,这与亚热带地区报道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接近(2.9%?5.3%) 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大小依次为坡耕地〉天然林>人工林〉板栗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受人为干扰、植被类型上差异的变化规律,总体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差异较小。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表层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rC分配比例变化幅度不大
如图4-3所示,以16 d为基础,土壤易矿化碳量介于0.23~0.30gkg人同样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坡耕地>板栗园。由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后,土壤易矿化碳量分别下降了 16%、25%和24%。所选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易矿化碳量占整个培养期总矿化量的44%?51%,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通常在培养的一到两周,土壤累积碳矿化量占到总矿化量的32%~60%左右t73],这主要是因为在培养前期可供土壤微生物利用的营养源多,土壤中易分解的组分快速分解,大量养分释放,因而土壤中累积碳矿化量增长迅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亚热带山区深层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盛浩,周萍,李洁,宋迪思,张杨珠. 生态学报. 2014(23)
[2]菌根真菌对土壤呼吸以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钱雨奇,彭晓茜,曾文静,张馨月,王娓. 微生物学通报. 2013(12)
[3]湘东丘陵区不同类型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剖面分布与差异[J]. 李洁,盛浩,周萍,张杨珠. 生态环境学报. 2013(11)
[4]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的比较[J]. 辜翔,方晰,项文化,李胜蓝,孙伟军. 生态学杂志. 2013(10)
[5]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J]. 王琳,李玲玲,高立峰,刘杰,罗珠珠,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9)
[6]亚热带丘陵几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布[J]. 李洁,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张杨珠. 土壤通报. 2013(04)
[7]亚热带不同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J]. 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周清,张杨珠. 生态学杂志. 2013(07)
[8]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J]. 王国兵,赵小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4)
[9]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J]. 林伟盛,杨智杰,郭剑芬,黄咏梅,王家骏,吴波波,刘小飞,吕理兴,陈光水.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01)
[10]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壤通报. 2013(01)
本文编号:3389743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试验地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图
在42d培养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C02-C累积矿化量介于p.45~0.68gkg-i,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坡耕地>板栗园(图4-2),其中板栗园和坡耕地累积矿化量接近。由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后,C02-C累积矿化量分别下降了20%、34%和 34%。以42 d为基础,计算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介于3.3%?3.6%,这与亚热带地区报道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接近(2.9%?5.3%) 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大小依次为坡耕地〉天然林>人工林〉板栗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受人为干扰、植被类型上差异的变化规律,总体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02-C分配比例差异较小。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表层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rC分配比例变化幅度不大
如图4-3所示,以16 d为基础,土壤易矿化碳量介于0.23~0.30gkg人同样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坡耕地>板栗园。由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后,土壤易矿化碳量分别下降了 16%、25%和24%。所选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易矿化碳量占整个培养期总矿化量的44%?51%,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通常在培养的一到两周,土壤累积碳矿化量占到总矿化量的32%~60%左右t73],这主要是因为在培养前期可供土壤微生物利用的营养源多,土壤中易分解的组分快速分解,大量养分释放,因而土壤中累积碳矿化量增长迅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亚热带山区深层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盛浩,周萍,李洁,宋迪思,张杨珠. 生态学报. 2014(23)
[2]菌根真菌对土壤呼吸以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钱雨奇,彭晓茜,曾文静,张馨月,王娓. 微生物学通报. 2013(12)
[3]湘东丘陵区不同类型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剖面分布与差异[J]. 李洁,盛浩,周萍,张杨珠. 生态环境学报. 2013(11)
[4]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的比较[J]. 辜翔,方晰,项文化,李胜蓝,孙伟军. 生态学杂志. 2013(10)
[5]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J]. 王琳,李玲玲,高立峰,刘杰,罗珠珠,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9)
[6]亚热带丘陵几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布[J]. 李洁,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张杨珠. 土壤通报. 2013(04)
[7]亚热带不同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J]. 盛浩,周萍,袁红,廖超林,黄运湘,周清,张杨珠. 生态学杂志. 2013(07)
[8]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J]. 王国兵,赵小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4)
[9]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J]. 林伟盛,杨智杰,郭剑芬,黄咏梅,王家骏,吴波波,刘小飞,吕理兴,陈光水.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01)
[10]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壤通报. 2013(01)
本文编号:3389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38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