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2 05:30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在黄土丘陵区开展的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不仅对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碳氮含量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王茂沟为研究对象,并以坡耕地为对照,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等研究方法,选取林地、草地、灌木地和梯田四种生态建设,采集了不同样地的土壤样品进行筛分和测试。分析了不同生态建设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差异,以及不同生态建设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布特征的差异,探究了不同生态建设下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全氮含量之间的联系,以期揭示不同生态建设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建设显著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5-2mm)百分含量及其稳定性湿筛法比干筛法更能准确反映生态建设对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和稳定性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影响;坡耕地经过生态建设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地和梯田等生态用地后,0-60cm 土层尤其是0-20cm 土层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提高,表明生态建设...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 2-2 研究区数字高程图Fig.2-2 The DEM of study area复杂,坡陡沟深,长期的土壤侵蚀使其呈现沟壑比较单一,地面由基岩和土状堆积物构成。其中游沟床及其两侧可以看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岩为厚约 20~150m 的黄绵土。黄绵土为王茂沟流域。据王茂沟流域地面坡度分级图(见图 2-3),地.50%,>35°的土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34.40以上。由于坡度大、土质疏松、抗冲性弱,加之导致地貌更为破碎。流域内面积小于 0.10 km2的50~1.01 km2的沟道 2 条,面积大于 1.01 km2的
图 2-2 研究区数字高程图Fig.2-2 The DEM of study area复杂,坡陡沟深,长期的土壤侵蚀使其呈现沟壑比较单一,地面由基岩和土状堆积物构成。其中游沟床及其两侧可以看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岩为厚约 20~150m 的黄绵土。黄绵土为王茂沟流。据王茂沟流域地面坡度分级图(见图 2-3),地.50%,>35°的土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34.40以上。由于坡度大、土质疏松、抗冲性弱,加导致地貌更为破碎。流域内面积小于 0.10 km2的50~1.01 km2的沟道 2 条,面积大于 1.01 km2的
本文编号:3450477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 2-2 研究区数字高程图Fig.2-2 The DEM of study area复杂,坡陡沟深,长期的土壤侵蚀使其呈现沟壑比较单一,地面由基岩和土状堆积物构成。其中游沟床及其两侧可以看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岩为厚约 20~150m 的黄绵土。黄绵土为王茂沟流域。据王茂沟流域地面坡度分级图(见图 2-3),地.50%,>35°的土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34.40以上。由于坡度大、土质疏松、抗冲性弱,加之导致地貌更为破碎。流域内面积小于 0.10 km2的50~1.01 km2的沟道 2 条,面积大于 1.01 km2的
图 2-2 研究区数字高程图Fig.2-2 The DEM of study area复杂,坡陡沟深,长期的土壤侵蚀使其呈现沟壑比较单一,地面由基岩和土状堆积物构成。其中游沟床及其两侧可以看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岩为厚约 20~150m 的黄绵土。黄绵土为王茂沟流。据王茂沟流域地面坡度分级图(见图 2-3),地.50%,>35°的土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34.40以上。由于坡度大、土质疏松、抗冲性弱,加导致地貌更为破碎。流域内面积小于 0.10 km2的50~1.01 km2的沟道 2 条,面积大于 1.01 km2的
本文编号:3450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5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