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23 00:17
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黑土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可降低黑土容重,增加土壤剖面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与传统耕作相比,两年翻耕和一年翻耕耕层土壤容重降低了11.11%~23.53%,并处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容重范围内。连续翻耕的土壤有机含量除犁底层和母质层有所升高外,其他层次均有降低,降幅为2.65%~3.94%;一年翻耕除母质层外,其他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为增加,增幅为3.07%~4.94%。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可比传统耕作玉米产量提高8.80%以上,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翻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4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容重
1.3.2 土壤含水量
1.3.3 土壤化学性质
1.3.4 玉米产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容重的影响
2.2 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周桂玉,张晓平,范如芹,梁爱珍,黄丹丹,杨学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2]春玉米中单909农艺性状和产量对密植的响应及其在东北不同区域的差异[J]. 宋振伟,齐华,张振平,钱春荣,郭金瑞,邓艾兴,张卫建. 作物学报. 2012(12)
[3]深翻耕和连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J]. 刘红杰,习向银,刘朝科,张涛,古力,赵志鹏,张重义. 福建农业学报. 2011(02)
[4]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J]. 张晓平,李文凤,梁爱珍,申艳,方华军,Craig F. Drury,杨学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4)
[5]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孙利军,张仁陟,黄高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6)
[6]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廖萍,黄国勤. 耕作与栽培. 2006(05)
[7]深松技术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作用[J]. 李其昀. 农机化研究. 2006(02)
[8]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J]. 张晓平,杨学明,方华军,梁爱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9]翻耕对花岗岩坡地水分转化及产流产沙特征影响研究[J]. 陈明霞,查轩,丁光敏. 水土保持通报. 2005(03)
[10]吉林省中部旱作农区机械化农作制试验研究[J]. 王景利,朱凤武,潘世强,张盛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1)
硕士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 刘红亮.沈阳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52094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4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容重
1.3.2 土壤含水量
1.3.3 土壤化学性质
1.3.4 玉米产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容重的影响
2.2 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周桂玉,张晓平,范如芹,梁爱珍,黄丹丹,杨学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2]春玉米中单909农艺性状和产量对密植的响应及其在东北不同区域的差异[J]. 宋振伟,齐华,张振平,钱春荣,郭金瑞,邓艾兴,张卫建. 作物学报. 2012(12)
[3]深翻耕和连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J]. 刘红杰,习向银,刘朝科,张涛,古力,赵志鹏,张重义. 福建农业学报. 2011(02)
[4]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J]. 张晓平,李文凤,梁爱珍,申艳,方华军,Craig F. Drury,杨学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4)
[5]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孙利军,张仁陟,黄高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6)
[6]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廖萍,黄国勤. 耕作与栽培. 2006(05)
[7]深松技术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作用[J]. 李其昀. 农机化研究. 2006(02)
[8]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J]. 张晓平,杨学明,方华军,梁爱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9]翻耕对花岗岩坡地水分转化及产流产沙特征影响研究[J]. 陈明霞,查轩,丁光敏. 水土保持通报. 2005(03)
[10]吉林省中部旱作农区机械化农作制试验研究[J]. 王景利,朱凤武,潘世强,张盛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1)
硕士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D]. 刘红亮.沈阳农业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52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5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