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恢复方式下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温室气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6 16:01
  森林土壤作为大气温室气体重要的源和汇,在全球变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大意义,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方式的选择、减缓火烧迹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当地政府制定碳排放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填补国内外火烧迹地土壤温室气体研究的空白。为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林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17年生长季(6月—9月)对3种恢复方式(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温度昼夜变化影响显著,对土壤湿度昼夜和生长季变化影响显著。土壤温湿度生长季变化规律明显。土壤pH、全氮季节变化明显,天然更新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生长季变化明显,恢复方式对土壤pH、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2)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CO2通量昼夜变化均为昼高夜低,生长季表现为双峰变化规律。土壤N2O通量昼夜变化总体呈现为昼高夜低,生长季3种恢复均表现为单峰变化。不同恢复方式林地土壤CH4...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1.1.1 土壤CO_2排放的研究
        1.1.2 土壤N_O排放的研究
        1.1.3 土壤CH_4排放的研究
    1.2 火烧迹地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分析
        2.2.4 环境因子监测
    2.3 数据处理
3 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1.1 昼夜变化规律
        3.1.2 生长季变化特征
    3.2 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3.2.1 昼夜变化规律
        3.2.2 季节变化特征
    3.3 土壤pH的季节动态变化
    3.4 土壤全氮的季节动态变化
    3.5 土壤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变化
    3.6 讨论
    3.7 小结
4 不同恢复方式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变化特征
    4.1 土壤CO_2通量
        4.1.1 昼夜变化规律
        4.1.2 季节变化特征
    4.2 土壤N_2O变化特征
        4.2.1 昼夜变化特征
        4.2.2 季节变化特征
    4.3 土壤CH_4变化特征
        4.3.1 昼夜变化特征
        4.3.2 季节变化特征
    4.4 讨论
        4.4.1 CO_2通量
        4.4.2 N_2O通量
        4.4.3 CH_4通量
    4.5 增温效应及土壤温室气排放估算
    4.6 小结
5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1 土壤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1.1 昼夜CO_2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
        5.1.2 生长季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2 土壤N_2O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
        5.2.1 昼夜N_2O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
        5.2.2生长季N_2O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
    5.3 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
        5.3.1 昼夜CH_4通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
        5.3.2 生长季CH_4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土壤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2 土壤N_2O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3 土壤CH_4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荒漠–绿洲区生长季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呼吸对水热因子的响应[J]. 富利,张勇勇,赵文智.  草业科学. 2019(01)
[2]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J]. 梁东哲,赵雨森,辛颖.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3)
[3]全球变化对森林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何姗,刘娟,姜培坤,周国模,李永夫.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2)
[4]降雨引起的干湿交替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展与展望[J]. 李新鸽,韩广轩,朱连奇,陈超男.  生态学杂志. 2019(02)
[5]华南地区尾巨桉和马占相思人工林地表温室气体通量[J]. 贾朋,高常军,李吉跃,周平,王丹,许小林.  生态学报. 2018(19)
[6]川西亚高山川滇高山栎林火烧迹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胡宗达,刘世荣,胡璟,刘兴良,余昊,李登峰,何飞.  林业科学. 2018(02)
[7]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N2O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王会来,刘娟,姜培坤,周国模,李永夫,吴家森.  土壤学报. 2018(01)
[8]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J]. 王金龙,李艳红,李发东.  生态学报. 2018(02)
[9]森林土壤呼吸对人为干扰因素的响应[J]. 王会来,刘娟,姜培坤,周国模,李永夫,吴家森.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7)
[10]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特征[J]. 高金芳,周波,马涛,张峰,董彦丽,王彦武,于惠.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2)

博士论文
[1]寒温带针叶林火烧迹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研究[D]. 李攀.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森林火灾及植被恢复的遥感监测研究[D]. 孙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
[2]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张茂增.东北林业大学 2017
[3]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D]. 李红运.东北林业大学 2017
[4]不同更新方式对皆伐杉木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影响[D]. 朱旭丹.浙江农林大学 2016
[5]内蒙古大兴安岭冻土温室气体通量对林火干扰的响应研究[D]. 李志龙.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59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59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