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30 23:42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系统的作物生产力、环境生态功能等将受到影响。通过纳入饲草作物、实行秸秆覆盖、免耕等措施,可增加农业系统的稳定性,缓冲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作用。但是现阶段,该地区在作物生产系统改进、实行保护性耕作后,生产力和水分利用过程如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尚不深入。本研究选取的研究点甘肃庆阳,该地位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传统作物生产系统为玉米、冬小麦连作和玉米-冬小麦轮作。研究首先结合大田试验数据,对作物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模拟研究区多种作物生产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估,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模拟了长期尺度下传统作物系统和改进的作物系统的生产,分析了作物产量、蒸散分配、水分利用、土壤养分和经济效益的变化,明确了该地区作物生产受不同管理、气候变化影响的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进行的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对APSIM进行了本土化,以精确模拟玉米(Zea mays)、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豆(Gyleine max)、紫花苜...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各情景与P3T3(CK情景)相比的产量变动(a:冬小麦;b:玉米;c:紫花苜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01—2014年黄土高原区域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J]. 任婧宇,彭守璋,曹扬,霍晓英,陈云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4)
[2]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J]. 刘国彬,上官周平,姚文艺,杨勤科,赵敏娟,党小虎,郭明航,王国梁,王兵.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1)
[3]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耕作系统演变与适应性管理[J]. 邓浩亮,周宏,张恒嘉,莫非,杨通,孔维萍,卢盼盼,杨晓婷,蒙强,赵鸿,王润元,Turner Neil C,吴姗,祝英,张晓峰,Batool Asfa,熊友才.  中国农业气象. 2015(04)
[4]干旱风沙区苜蓿后茬不同轮作方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J]. 毛桂莲,虎德钰,许兴,马寒.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3)
[5]北方地区不同等级干旱对春玉米产量影响[J]. 董朝阳,刘志娟,杨晓光.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1)
[6]APSIM模型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以重庆冬小麦为例[J]. 戴彤,王靖,赫迪,张建平,王娜.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4)
[7]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2015(01)
[8]CMIP5多模式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J]. 赵天保,陈亮,马柱国.  科学通报. 2014(12)
[9]小麦生育期模拟模型的比较研究[J]. 杨月,刘兵,刘小军,刘蕾蕾,范雪梅,曹卫星,朱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01)
[10]黄土高原人工苜蓿草地固碳效应评估[J]. 李文静,王振,韩清芳,任曾辉,闫明科,张鹏,贾志宽,杨宝平.  生态学报. 2013(23)

博士论文
[1]松辽平原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生长度日(GDD)的关系[D]. 王英哲.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2]苜蓿生产力、土壤水分和轮作效应的APSIM模型评价与应用研究[D]. 奥海玮.宁夏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APSIM模型的冬小麦、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生产潜力分析[D]. 杨轩.兰州大学 2013
[2]西安市气候变化及冬小麦生产适应度评价[D]. 冀彩星.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陇东黄土高原塬区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各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D]. 杨晶.兰州大学 2009
[4]基于APSIM模型的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水分动态[D]. 周少平.兰州大学 2008
[5]黄土高原西部应用APSIM模型的土壤蒸发参数测定和调整[D]. 谭广洋.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7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467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8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