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对棕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17 11:27
  【目的】比较长期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团聚体的变化与差异,旨在探索棕壤适宜的改良方法。【方法】在辽宁沈阳棕壤上连续进行了6年的田间定位微区试验,种植制度为玉米连作,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NPK)、单施生物炭(B)、生物炭与氮磷钾配施(BNPK)、单施秸秆(S)、秸秆与氮磷钾配施(SNPK)。在玉米收获后,采集0—20和20—40 cm两土层土壤样品,采用Yoder湿筛法进行了团聚体分级和测定。【结果】与NPK相比,BNPK和SNPK处理显著提高了0—20和20—40 cm土层> 1 mm、1~0.5mm和0.25~0.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占比,降低了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占比,SNPK处理提高大团聚体含量占比的效果显著高于BNPK。与NPK处理相比,BNPK和SNPK处理显著增加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R0.25),即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SNPK处理的团聚体MWD和GMD值又显著高于BNPK,R0.25值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0—2... 

【文章来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26(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炭及秸秆长期施用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 林洪羽,周明华,张博文,李子阳,朱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1)
[2]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后复种花生田土壤性质和产量的影响[J]. 赵继浩,李颖,钱必长,李金融,刘兆新,高芳,杨坚群,甄晓宇,杨东清,李向东.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3]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对紫色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王富华,黄容,高明,王子芳,田冬.  土壤学报. 2019(04)
[4]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对黄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 乔丹丹,吴名宇,张倩,韩燕来,张毅博,李培培,李慧.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3)
[5]生物质炭和秸秆长期还田对红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 孟祥天,蒋瑀霁,王晓玥,孙波.  土壤. 2018(02)
[6]连续施用生物炭对黑土基础理化性质的影响[J]. 王冲,王玉峰,谷学佳,李建东,王一丁,张庆忠.  土壤通报. 2018(02)
[7]中国秸秆养分资源数量及替代化肥潜力[J]. 宋大利,侯胜鹏,王秀斌,梁国庆,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1)
[8]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J]. 徐国鑫,王子芳,高明,田冬,黄容,刘江,黎嘉成.  环境科学. 2018(01)
[9]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  农业工程学报. 2016(S2)
[10]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保水性的影响[J]. 安艳,姬强,赵世翔,王旭东.  环境科学. 2016(01)

博士论文
[1]不同耕作措施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的影响[D]. 姬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D]. 窦莉洋.沈阳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00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00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c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