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滴滴涕在海水养殖鱼中的来源及其在海水养殖区中的地球化学过程建模

发布时间:2021-11-18 07:48
  鱼是人类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养殖鱼受到的污染物暴露风险最终会通过膳食摄入传递给人群。我国是最大的鱼类生产同时也是鱼类输出国,海水养殖在我国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诸多之前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南海海域受到多种多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包括滴滴涕及其衍生类物质。在本研究中,中国广东省的海陵湾和大亚湾被选为研究地点,滴滴涕被选为研究的目标化学物质。我们开发了一个鱼体污染物富集模型,用于建模各种途径对于鱼体内滴滴涕的相对贡献率。利用该模型,以及引用的海陵湾和大亚湾地区多种介质含有的滴滴涕平均浓度(以及浓度范围)基础数据,对这两个地区的滴滴涕来源进行了建模。建模结果显示应用到渔船中的防污漆是近年来中国沿岸海域环境中滴滴涕的主要来源。为了给防污漆中滴滴涕的决策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我们使用了基于逸度模型的方法来评估p,p’–DDT(滴滴涕混合物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南方的海陵湾及大亚湾这两个典型海湾地区水体与沉积物的归趋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模型首先计算得到海陵湾和大亚湾渔船排放到水体、沉积物中的p,p’–DDT分别为9.3、7.7 kg yr–1。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滴滴涕在海水养殖鱼中的来源及其在海水养殖区中的地球化学过程建模


003年到2014年期间全球每年滴滴涕的生产产量图(VanDenBergetal.,2017),2001、2002、2004年的数据缺失Figure1.1AnnualglobalproductionofDDT.DataexcludeDDTusedasintermediateinthe

模型框架,富集,污染物,鱼体


图 1.2 Ontario 湖鱼体污染物富集模型框架图(Gobas et al., 1993)Figure 1.2 Conceptual model illustrating chemical transfer in the Lake Ontario fish (Gobas et al.,1993)鱼体富集模型考虑了水体、沉积物、鱼食等物质对鱼体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本文将在 Gobasetal.(1993)的工作基础上,建立一个用于海水养殖环境的养殖鱼污染物源解析模型。1.3.2 鱼体富集模型的应用Thomann (1981)使用稳态 BCF 鱼体富集模型对 PCB、239Pu、137Cs 这三种物质的在食物链中富集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实地观测到的生物累积因子的分布在每种物质之间显著不同,而239Pu 在鱼体中的浓度只由水体来决定。Van DerKooij et al. (1991)设计了一个稳态的鱼体富集模型,建模考虑了污染物在水体、沉积物、颗粒物、和鱼体中的有机质之间的分配过程,最终估算出 BSAF(Biota-

示意图,水交换,空气,过程


定水相是充分混合的。水相包含了悬浮颗粒物质,悬浮颗粒浓度被定义为有机碳含量,在这些悬浮颗粒物上吸附了化合物,当然也存在着矿物质和有机质。通过假定有机质的有机碳含量为 56%,便可以推断出矿物质和有机质的质量。水体、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密度被分别假定为 1000、1000 和 2500 kg m-3,据此可以推导出它们各自的体积以及对应的体积分数。空气相也是类似地进行处理,空气相的面积与水相一样,空气高度已知(或者通过假定)且吸附在气溶胶或者大气颗粒物的化合物浓度也为已知(ng m–3)。通过假定气溶胶的密度为 1500kgm–3,气溶胶的体积便可推导出来。与气溶胶组成、尺寸分布、面积有关的参数信息在这里没有用到。假如气溶胶或者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为 TSPng m–3,这等价于 10-2TSPkg m-3,也等价于体积分数 vQ的数值为 10-12TSP (ρQ)–1,这里的 ρQ是气溶胶的密度(1500 kg m–3)。因此,30000 ngm–3或者 30ugm–3的 TSP 相当于体积分数为 20×10-12。颗粒物的体积可以通过总体积与其对应的体积分数相乘来得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CHs and DDTs in Surface Seawater and Sediment of the Mariculture Area of Jincheng Bay,China[J]. HU Yanbing,SUN Shan,SONG Xiukai,MA Jianxin,RU Shaogu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5(02)



本文编号:3502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02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