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北喀斯特不同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颗粒有机质
发布时间:2021-11-27 11:16
以广西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草丛、灌丛、原生林)生态系统表层(0~10 cm)及深层(7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Pyr–TMAH–GC/MS)技术,研究不同植被表层与深层土壤颗粒有机质(POM)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pH值、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植被的正向演替呈上升趋势;草丛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总磷和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灌丛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灌丛表层土壤的pH值和总钾含量显著低于深层土壤的(P<0.05);原生林表层土壤的总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POM总量呈增加趋势,表层土壤POM总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土壤POM热裂解产物类型主要有木质素类、酚类、芳烃、多环芳烃及脂类化合物,木质素类化合物仅存在于表层土壤,稠环芳烃(此处指除萘和茚外的多环芳烃)占比则随植被的正向演替呈下降趋势;植被显著影响POM总量和POM热裂解产物中对羟基苯基...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植被类型喀斯特土壤POM组成与理化性质的RDA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变化特征[J]. 徐梦,李晓亮,蔡晓布,李晓林,张旭博,张俊伶.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9)
[2]基于Py-GC-MS/MS技术的高寒草原土壤有机质不同组分指纹特征研究[J]. 陈秋宇,吴应琴,雷天柱,斯贵才,张更新. 生态学报. 2018(08)
[3]宁夏罗山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J]. 杨君珑,张学丽,曹兵,汪泽鹏,秦伟春. 西部林业科学. 2017(04)
[4]紫色水稻土颗粒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J]. 李秋言,赵秀兰. 环境科学. 2017(05)
[5]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J]. 邓艳,曹建华,蒋忠诚,周晓东,岳祥飞. 中国岩溶. 2016(05)
[6]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特征及团聚体稳定性[J]. 张芸,李惠通,魏志超,刘春华,蒋宗垲,马祥庆. 生态学杂志. 2016(08)
[7]基于热分析技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稳定性分析[J]. 赵龙华,刘小粉,王雅婧,任图生.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0)
[8]长期培肥下红壤有机碳组成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王迪,吴新亮,蔡崇法,杨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01)
[9]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J]. 肖欣,王雄涛,欧阳勋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10]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J]. 张赛,王龙昌,黄召存,赵琳璐,杜娟,贾会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2)
硕士论文
[1]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D]. 王昆.贵州师范大学 2016
[2]外源酚酸对巨尾桉2代萌芽纯林及其与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的化感作用[D]. 徐洁.广西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22173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植被类型喀斯特土壤POM组成与理化性质的RDA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变化特征[J]. 徐梦,李晓亮,蔡晓布,李晓林,张旭博,张俊伶.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9)
[2]基于Py-GC-MS/MS技术的高寒草原土壤有机质不同组分指纹特征研究[J]. 陈秋宇,吴应琴,雷天柱,斯贵才,张更新. 生态学报. 2018(08)
[3]宁夏罗山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J]. 杨君珑,张学丽,曹兵,汪泽鹏,秦伟春. 西部林业科学. 2017(04)
[4]紫色水稻土颗粒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J]. 李秋言,赵秀兰. 环境科学. 2017(05)
[5]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J]. 邓艳,曹建华,蒋忠诚,周晓东,岳祥飞. 中国岩溶. 2016(05)
[6]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特征及团聚体稳定性[J]. 张芸,李惠通,魏志超,刘春华,蒋宗垲,马祥庆. 生态学杂志. 2016(08)
[7]基于热分析技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稳定性分析[J]. 赵龙华,刘小粉,王雅婧,任图生.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0)
[8]长期培肥下红壤有机碳组成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王迪,吴新亮,蔡崇法,杨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01)
[9]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J]. 肖欣,王雄涛,欧阳勋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10]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J]. 张赛,王龙昌,黄召存,赵琳璐,杜娟,贾会娟.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2)
硕士论文
[1]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D]. 王昆.贵州师范大学 2016
[2]外源酚酸对巨尾桉2代萌芽纯林及其与降香黄檀混交林土壤的化感作用[D]. 徐洁.广西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22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2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