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蒸散发分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7 10:17
  蒸散发分割是农业、水文、土壤、气象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研究生态系统管理、作物产量模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根据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气水汽、土壤蒸发水汽、植被蒸腾水汽以及蒸散发水汽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代表δD和δ18O)的变化规律及气象因素,将疏勒河上游草甸生态系统的蒸散发分割为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量化疏勒河上游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对草甸生态系统蒸散发的贡献,明确疏勒河上游水汽交换特征,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区域水分再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气象要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草甸生态系统蒸散发进而影响各组分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其中气温在夜间0:00至早上8:00变化幅度很小,8:00-17:00气温逐渐升高,17:00之后又逐渐降低。相对湿度在白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小值出现在16:00附近。每日的风速变化幅度很小,基本维持在15 m/s。太阳净辐射变化与气温变化过程一致。(2)土壤蒸发δE、植被蒸腾δT和蒸散发δE...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蒸散发分割研究


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区及采样点Fig.2-1Thestudyareaandsamplinglocationsofthealpinemeadoweco-systemintheupperreachesoftheShuleRiverBasin

疏勒河,同位素,定点监测,超高精度


图 2-2 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涡度相关系统 The eddy covariance system of alpine meadow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ShBasin寒草甸生态系统大气水汽同位素定点监测研究使用超高精度液态水-水汽同位素分析仪(Picarro L2140-i)对疏甸生态系统大气水汽同位素进行定点监测。Picarro L2140-i 超高精同位素分析仪作为最新型的、简单的、可连续测量的水同位素分精度同步测量δ18O,δ17O,δD 和17O 盈余,为同步直接测量水中提供了有效手段,使得科学家扩容了17O 盈余的数据库,并通过特究探索自然世界。Picarro L2140-i 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描技术和光腔衰荡光谱技术(WS-CRDS),应用三面高放射率的镜连续反射,测量无目标气体时的空腔衰荡时间与有目标气体的衰

疏勒河,同位素,监测系统,大气水汽


和压力控制系统,确保仪器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获得最高的精确度、准确性和最低的漂移。图 2-3 为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同位素监测系统。完整监测系统由主机、气化室SDM 模块以及自制腔室组成。其中大气水汽浓度测量范围为 1000~50000 ppm,测定精度δ18O<0.2‰(30s),δD<1‰(30s),测量速率>1 Hz。其中监测时段为 2018 年 月 1 日-2018 年 9 月 19 日。监测条件为晴天和阴天,每天监测时间为 10:00-16:00监测数据包括植物蒸腾水汽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T)、土壤蒸发水汽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E)和地表蒸散发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ET),背景值为大气水汽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V)。监测时使用仪器按照土壤蒸发(E)-植物蒸腾(T)-蒸散发(ET的循环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气水汽同位素进行连续监测,1 个小时循环 1-2 次,具体时间由当时背景大气水汽浓度上升至腔室测定的峰值及回落至背景大气水汽浓度稳定时所决定。按照此循环测量至 16:00,结束后仪器正常运行测量当地大气水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改进SW模型的千烟洲人工林蒸散组分拆分及其特征[J]. 沈竞,张弥,肖薇,温学发,刘寿东,李旭辉.  生态学报. 2016(08)
[2]华北低丘山区栓皮栎生态系统氧同位素日变化及蒸散定量区分[J]. 孙守家,孟平,张劲松,何春霞,郑宁.  生态学报. 2015(08)
[3]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海波,马明国,王旭峰,谭俊磊,耿丽英,于文凭,家淑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6)
[4]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下垫面湍流特征分析[J]. 吴灏,叶柏生,吴锦奎,陈建忠,周兆叶,高明杰,王晓云,王杰.  高原气象. 2013(02)
[5]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西部山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以疏勒河干流上游山区为例[J]. 蓝永超,胡兴林,丁宏伟,喇承芳,宋洁.  山地学报. 2012(06)
[6]华北平原农田土壤蒸发δ18O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杨斌,谢甫绨,温学发,孙晓敏,王建林.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6)
[7]蒸散发观测研究进展及绿洲蒸散研究展望[J]. 赵文智,吉喜斌,刘鹄.  干旱区研究. 2011(03)
[8]利用原位连续测定水汽δ18O值和Keeling Plot方法区分麦田蒸散组分[J]. 袁国富,张娜,孙晓敏,温学发,张世春.  植物生态学报. 2010(02)
[9]杨凌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蒸发蒸腾和作物系数的确定[J]. 陈凤,蔡焕杰,王健,马海亭.  农业工程学报. 2006(05)
[10]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王淑芬,张喜英,裴冬.  农业工程学报. 2006(02)

硕士论文
[1]热脉冲技术在林地蒸散测量中的应用[D]. 王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



本文编号:3522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22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a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