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土壤氟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初探
发布时间:2021-12-09 02:33
为研究土壤菌对土壤氟形态分布的影响,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高氟区土壤中分离出两株菌,经16S rRNA基因鉴定,两株菌分别属于Bacillus和Acinetobacter。将两株菌菌体悬浊于葡萄糖溶液后分别添加到灭菌土壤中,以添加灭活菌葡萄糖悬浊液的土壤为对照,在30℃条件下培养。在培养当天、14天和28天,分别测定土壤pH、土壤水溶性氟、可交换态氟、可还原态氟含量。结果表明:添加活菌和灭活菌的土壤pH均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土壤pH降低时,大部分土壤样品中的水溶态氟含量也随之降低,但添加Acinetobacter活菌的土壤中水溶态氟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土壤可交换态氟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活菌和灭活菌对照中的可交换态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可还原态氟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活菌和灭活菌对照中的可还原态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在短时间内,微生物对土壤氟形态分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水溶性氟的分布上,且不同菌种间存在很大差异。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20,49(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土壤样品培养管
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培养当天四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为1.17~1.23 mg/kg。培养14天,四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变为0.47~1.13 mg/kg。比较培养当天的水溶态氟含量,添加1号活菌、1号灭活菌以及2号灭活菌的土壤中水溶态氟含量有所降低。而添加2号活菌土壤水溶性氟离子含量相比于培养当天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前三组土壤中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可能与土壤pH的降低有关。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pH的降低能够增加土壤对氟的吸附量,使土壤溶液中游离氟离子含量降低[21-23]。虽然pH同样降低,但添加2号活菌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并未减少,原因可能是矿物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快速释放,补充了因为吸附而减小的水溶态氟,使吸附于土壤胶体和游离的氟含量整体增加。培养28天,四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变为0.89~1.28 mg/kg。水溶态氟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与土壤pH增加相一致。图3 土壤菌对水溶态氟含量的影响
图2 土壤菌对土壤pH的影响土壤可交换态氟含量的变化如图4所示。添加1号灭活菌的土样中可交换态氟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他样品都是先降低后增加。由图4可知,与水溶态氟含量的变化相比,可交换态含量基本不受土壤菌活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生物在地球化学铁循环过程中的作用[J]. 陈蕾,张洪霞,李莹,郑世玲,刘芳华.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09)
[2]解钾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党雯,郜春花,张强,卢朝东,靳东升,李建华,卢晋晶. 山西农业科学. 2014(08)
[3]pH和有机酸对氟溶出砖红壤中铝离子的影响[J]. 杨杰文,钟来元,郭荣发. 环境科学研究. 2011(02)
[4]土壤中氟的形态分析[J]. 桂建业,韩占涛,张向阳,刘福亮. 岩矿测试. 2008(04)
[5]贵州省地氟病区土壤中氟的形态分布特征[J]. 张永航.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6]自然水体生物膜胞外多糖吸附铅和镉的研究[J]. 康春莉,苏春彦,董德明,郭平,赵宇侠.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01)
[7]几种土壤的氟吸附特性研究[J]. 万红友,黎成厚,师会勤,周生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03)
[8]土壤全氟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J]. 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明,刘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01)
[9]土壤酶研究动态与展望[J]. 杨万勤,王开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05)
[10]不同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明,洪紫萍,刘超. 环境科学. 2002(02)
本文编号:3529741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20,49(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土壤样品培养管
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培养当天四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为1.17~1.23 mg/kg。培养14天,四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变为0.47~1.13 mg/kg。比较培养当天的水溶态氟含量,添加1号活菌、1号灭活菌以及2号灭活菌的土壤中水溶态氟含量有所降低。而添加2号活菌土壤水溶性氟离子含量相比于培养当天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前三组土壤中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可能与土壤pH的降低有关。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pH的降低能够增加土壤对氟的吸附量,使土壤溶液中游离氟离子含量降低[21-23]。虽然pH同样降低,但添加2号活菌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并未减少,原因可能是矿物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快速释放,补充了因为吸附而减小的水溶态氟,使吸附于土壤胶体和游离的氟含量整体增加。培养28天,四组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变为0.89~1.28 mg/kg。水溶态氟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与土壤pH增加相一致。图3 土壤菌对水溶态氟含量的影响
图2 土壤菌对土壤pH的影响土壤可交换态氟含量的变化如图4所示。添加1号灭活菌的土样中可交换态氟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他样品都是先降低后增加。由图4可知,与水溶态氟含量的变化相比,可交换态含量基本不受土壤菌活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生物在地球化学铁循环过程中的作用[J]. 陈蕾,张洪霞,李莹,郑世玲,刘芳华.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09)
[2]解钾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党雯,郜春花,张强,卢朝东,靳东升,李建华,卢晋晶. 山西农业科学. 2014(08)
[3]pH和有机酸对氟溶出砖红壤中铝离子的影响[J]. 杨杰文,钟来元,郭荣发. 环境科学研究. 2011(02)
[4]土壤中氟的形态分析[J]. 桂建业,韩占涛,张向阳,刘福亮. 岩矿测试. 2008(04)
[5]贵州省地氟病区土壤中氟的形态分布特征[J]. 张永航.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6]自然水体生物膜胞外多糖吸附铅和镉的研究[J]. 康春莉,苏春彦,董德明,郭平,赵宇侠.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01)
[7]几种土壤的氟吸附特性研究[J]. 万红友,黎成厚,师会勤,周生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03)
[8]土壤全氟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J]. 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明,刘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01)
[9]土壤酶研究动态与展望[J]. 杨万勤,王开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05)
[10]不同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吴卫红,谢正苗,徐建明,洪紫萍,刘超. 环境科学. 2002(02)
本文编号:3529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2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