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性质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6 10:00
  为探求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特性影响,在室内将扰动土和玉米秸秆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以秸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CK),其他秸秆还田量处理分别为干土质量的1.0%、3.0%、5.0%、7.0%。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水吸力下,土壤含水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大而增大,尤其在低、高吸力段范围内;秸秆还田使得土壤中的多余水量、难有效水量增加,但减小了易有效水量;秸秆还田没有改变比水容量随土壤水吸力的变化规律,但使得其比水容量的数值大小降低。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为秸秆还田下合理地利用土壤水分、改善灌溉措施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节水灌溉. 2020,(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持水性质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秸秆,土壤水分,常数,有效水


对秸秆还田各处理中的各土壤水分常数与秸秆还田量进行线性拟合,拟合结果见图2。秸秆还田量与全持水量线性相关性好于与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和凋萎系数的线性相关性,并且全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与秸秆还田量线性相关的斜率逐渐减小,截距逐渐增大,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常数数值变小,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常数影响也减小,即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常数的影响大小具体表现为:全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凋萎系数。表2为不同秸秆还田量下、不同水分有效性下的土壤水量。由表2可以看出,秸秆还田对水分有效性影响不完全一致。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效水量均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以秸秆还田量5%为最大;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多余水量均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并随秸秆还田量增大而减小;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易有效水量均小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并随秸秆还田量增大而增大;秸秆还田各处理的难有效水量均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并随秸秆还田量增大而减小。秸秆还田后,最大可用有效水含量、多余水含量、难有效水含量增大,易有效水含量减小,但易有效水量是能够不断地满足作物的需要,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秸秆还田虽然增大了土壤水分储量,但植物获得相同易有效水含量时需要灌溉更多的水量,可见秸秆还田对水分利用不利。

比水容量,土壤水吸力


图3为不同秸秆还田处理的比水容量随土壤水吸力的变化。由图3可以看出,秸秆还田处理比水容量随土壤水吸力变化与不还田秸秆处理相似,在PF=0.5~1.5范围内各处理比水容量均随着土壤水吸力增大而迅速增大,表现为土壤水吸力大于进气吸力后,土壤水吸力增大后土壤大孔隙中的重力水释水量增大;在PF=1.5~1.9 范围内,土壤释水仍以大孔隙中的重力水为主,但土壤比水容量随着土壤水吸力增大迅速减小;在PF=1.9~2.8范围内,为土壤有效水分范围,随着土壤水吸力增大,土壤比水容量先迅速减小后趋于平缓;在PF=2.8~4.2范围内,土壤比水容量很小且变化平缓。可见,秸秆的还田,影响了比水容量随土壤水吸力变化的数值大小,但没有改变比水容量随土壤水吸力的变化规律,表明一定秸秆还田量下土壤矿物基质性质仍是决定比水容量与土壤水吸力关系的决定因素。相同PF值下,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比水容量减小,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大,单位水势变化下释放水量减小,有利于水分保存,但有效水分因释放水分减少,不利于植物吸收水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耕法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移变化的影响[J]. 李玉梅,王晓轶,王根林,王伟,刘峥宇,孟祥海.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5)
[2]干旱内陆灌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J]. 殷文,柴强,胡发龙,樊志龙,范虹,于爱忠,赵财.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7)
[3]长期定位试验下秸秆还田配套深松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闫洪奎,王欣然.  华北农学报. 2017(S1)
[4]小麦玉米秸秆掺土还田量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J]. 仵峰,张凯,宰松梅,王华震,赵璨.  农业工程学报. 2015(24)
[5]一种旱地秸秆带状覆盖作物种植新技术[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4(05)
[6]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战秀梅,彭靖,李秀龙,李亭亭,韩晓日,宋涛,潘全良.  华北农学报. 2014(03)
[7]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J]. 谢瑞芝,李少昆,金亚征,李小君,汤秋香,王克如,高世菊.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2)
[8]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 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胡金有.  农业工程学报. 2002(03)

硕士论文
[1]干旱区农田秸秆还田条件下二维土壤水分运移试验及模拟研究[D]. 周倩倩.新疆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37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37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