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造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22 14:49
通过湿筛法得到不同造林地(桤木林、杜仲林、刺槐林、滇柏林和未造林地)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μm~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和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结果表明:造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造林地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未造林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均小于林地。在0—30 cm的土层深度内,在土壤的各粒径团聚体中,桤木林、杜仲林以>0.25 mm的大团聚体为主,占粒径总组成的20%以上;刺槐林、滇柏林以中间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为主;而未利用林地则以粉+黏团聚体为主,约占粒径总组成的40%。在0—30 cm土层深度的各土层上,桤木林、杜仲林团聚体MWD和GMD值均明显高于其他林地,而在20—30 cm土层,这种差异变小,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0 cm的土壤表层。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
【文章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2.2 不同林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3 不同林地对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强度的影响
2.4 不同林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5 不同林地对土壤呼吸及微生物代谢熵的影响
2.6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与土壤团聚体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免耕覆膜增加中度盐碱土团聚体有机碳和微生物多样性 [J]. 卢闯,张宏媛,刘娜,张晓丽,逄焕成,李玉义. 农业工程学报. 2019(21)
[2]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菜田土壤团聚体养分和微生物量特征 [J]. 荣勤雷,李若楠,黄绍文,周春火,唐继伟,王丽英,张彦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7)
[3]不同浓度和多样性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李杨,仲波,陈冬明,张楠楠,孙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05)
[4]氮沉降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团聚体内碳、氮含量的影响 [J]. 周学雅,陈志杰,耿世聪,张军辉,韩士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5]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变化 [J]. 郑兴波,张雪,韩士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6]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J].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草业学报. 2018(12)
[7]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养分特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J]. 李秋嘉,薛志婧,周正朝.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1)
[8]施用有机肥提升不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 [J]. 陆太伟,蔡岸冬,徐明岗,高强,孙楠,张文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10)
[9]不同保水剂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马征,董晓霞,张柏松.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5)
[10]开垦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J]. 杨磊,王卫超,张凤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5)
本文编号:3546578
【文章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2.2 不同林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3 不同林地对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强度的影响
2.4 不同林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5 不同林地对土壤呼吸及微生物代谢熵的影响
2.6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与土壤团聚体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免耕覆膜增加中度盐碱土团聚体有机碳和微生物多样性 [J]. 卢闯,张宏媛,刘娜,张晓丽,逄焕成,李玉义. 农业工程学报. 2019(21)
[2]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菜田土壤团聚体养分和微生物量特征 [J]. 荣勤雷,李若楠,黄绍文,周春火,唐继伟,王丽英,张彦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7)
[3]不同浓度和多样性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李杨,仲波,陈冬明,张楠楠,孙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05)
[4]氮沉降对长白山森林土壤团聚体内碳、氮含量的影响 [J]. 周学雅,陈志杰,耿世聪,张军辉,韩士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5]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变化 [J]. 郑兴波,张雪,韩士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6]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J]. 刘栋,崔政军,高玉红,剡斌,张中凯,吴兵,谢亚萍,牛俊义. 草业学报. 2018(12)
[7]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养分特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J]. 李秋嘉,薛志婧,周正朝.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1)
[8]施用有机肥提升不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 [J]. 陆太伟,蔡岸冬,徐明岗,高强,孙楠,张文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10)
[9]不同保水剂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马征,董晓霞,张柏松.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5)
[10]开垦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J]. 杨磊,王卫超,张凤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5)
本文编号:354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4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