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1-12-28 23:02
关中平原麦玉轮作区是陕西省粮食的主产区,小麦秸秆高留茬—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已成为麦玉轮作区一项常规农业措施。为了给关中麦玉轮作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和秸秆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陕西省周至县设置长期定位试验,试验是以主处理为玉米秸秆全部还田(S+N)和秸秆不还田(N),副处理为不同氮肥用量(N0,84,168,252和336 kg N/hm2)的裂区设计。主要结论如下:1、从氮肥效应曲线看,随着年度后移,无论秸秆是否还田,小麦最高产量施氮量逐年降低(2016年和2017年例外),且秸秆还田条件下最高产量高于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效应曲线与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的氮肥效应曲线有交点,2012年至2016年施氮量分别高于N 153、187、76.5、99和147 kgN/hm2时,秸秆还田增产;而施氮量比该施氮量低时,秸秆还田减产。2、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施氮水平和年际间气候条件对籽粒产量、穗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大于秸秆还田对其的影响;两因素互作对穗粒数无明显影响,秸秆还田×施氮量对籽...
【文章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3.1 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项目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2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项目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
3.2.2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
3.2.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3.3 讨论
3.3.1 小麦生育期内的MBC和MBN的动态变化
3.3.2 小麦生育期内的DOC的动态变化
3.4 结论
第四章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2.2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2.3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3.2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3.3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3.4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J]. 李亚鑫,张娟霞,刘伟刚,郑险峰,翟丙年,王朝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7)
[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J]. 白伟,张立祯,逄焕成,孙占祥,牛世伟,蔡倩,安景文. 作物学报. 2017(12)
[3]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J]. 郭瑞华,靳红梅,常志州,王海候,孙小祥,沈明星,陆长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4)
[4]施氮对关中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J]. 黄婷苗,王朝辉,侯仰毅,顾炽明,李晓,郑险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7)
[5]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董亮,田慎重,王学君,孙泽强,郑东峰,刘盛林,董晓霞,郭洪海,罗加法.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1)
[6]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呼吸量的影响 [J]. 庞荔丹,婷婷,张宇飞,马昱萱,周森,王福林,戴建军. 作物杂志. 2017(01)
[7]河西灌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J]. 殷文,陈桂平,柴强,郭瑶,冯福学,赵财,于爱忠,刘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2)
[8]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 [J]. 李晓,李亚鑫,张娟霞,黄冬琳,郑险峰,王朝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06)
[9]长期定位施肥玉米生育期内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J]. 吴海燕,范作伟,孙甜田,彭畅,高洪军,张秀芝,李强,刘淑霞,朱平. 玉米科学. 2016(02)
[10]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土壤各形态磷的影响 [J]. 黄欣欣,廖文华,刘建玲,张伟,曹彩云,郭丽. 土壤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D]. 李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栽培耕作措施与长期施氮对旱地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 王淑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钾变化与产量效应[D]. 孙伊辰.河北农业大学. 2014
[2]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 黄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D]. 李凤博.南京农业大学. 2008
[4]黄土区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D]. 梁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4903
【文章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3.1 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项目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2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项目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
3.2.2 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
3.2.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3.3 讨论
3.3.1 小麦生育期内的MBC和MBN的动态变化
3.3.2 小麦生育期内的DOC的动态变化
3.4 结论
第四章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2.2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2.3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3.2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3.3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3.4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J]. 李亚鑫,张娟霞,刘伟刚,郑险峰,翟丙年,王朝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7)
[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J]. 白伟,张立祯,逄焕成,孙占祥,牛世伟,蔡倩,安景文. 作物学报. 2017(12)
[3]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J]. 郭瑞华,靳红梅,常志州,王海候,孙小祥,沈明星,陆长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4)
[4]施氮对关中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J]. 黄婷苗,王朝辉,侯仰毅,顾炽明,李晓,郑险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7)
[5]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董亮,田慎重,王学君,孙泽强,郑东峰,刘盛林,董晓霞,郭洪海,罗加法.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1)
[6]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呼吸量的影响 [J]. 庞荔丹,婷婷,张宇飞,马昱萱,周森,王福林,戴建军. 作物杂志. 2017(01)
[7]河西灌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J]. 殷文,陈桂平,柴强,郭瑶,冯福学,赵财,于爱忠,刘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2)
[8]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 [J]. 李晓,李亚鑫,张娟霞,黄冬琳,郑险峰,王朝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06)
[9]长期定位施肥玉米生育期内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J]. 吴海燕,范作伟,孙甜田,彭畅,高洪军,张秀芝,李强,刘淑霞,朱平. 玉米科学. 2016(02)
[10]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土壤各形态磷的影响 [J]. 黄欣欣,廖文华,刘建玲,张伟,曹彩云,郭丽. 土壤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D]. 李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栽培耕作措施与长期施氮对旱地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 王淑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钾变化与产量效应[D]. 孙伊辰.河北农业大学. 2014
[2]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D]. 黄剑.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D]. 李凤博.南京农业大学. 2008
[4]黄土区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D]. 梁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4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5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