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质量响应及评价
发布时间:2021-12-29 00:51
陕北农牧交错带在过度的人为干扰下,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成为了我国近代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植被重建的效应取决于重建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形成发育及演变状况,不同的植被类型及不同重建阶段的土壤环境对其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速度与方向,因此,分析对比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和恢复阶段的土壤环境效应的差异性是科学筛选植被恢复模式的关键。本研究在陕北农牧交错带的榆阳区设置研究区,以该区植被恢复的荒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测定分析,对该地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及年限的土壤性质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在植被恢复促使荒漠化土壤逆转过程中,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随着土壤结皮层的产生和发育,土壤颗粒组成缓慢细化,土壤pH值略微降低,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逐渐升高。对于同一土壤剖面,上层土壤的土壤颗粒组成、养分含量等变化幅度大于下层土壤。土壤环境的正向发育主要体现在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土壤养分的增加。(2)植被恢复30年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质量中的理化特征,但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效果不同,灌木林地的改良效果最佳。植被恢复约...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土壤质量的研究
1.3.1 土壤质量的概念
1.3.2 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
1.4 植被恢复的研究
1.4.1 植被恢复的概念
1.4.2 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1.4.3 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1.5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有机碳分类
1.5.2 植被恢复与土壤有机碳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
2.1.1 气候条件
2.1.2 植被
2.1.3 地质地貌
2.2 研究内容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性质研究
3.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划分
3.2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剖面特征
3.3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化学性质
3.4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有机碳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性质研究
4.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
4.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
4.2.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总孔隙度
4.2.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组成
4.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1 有机质
4.3.2 全氮
4.3.3 碱解氮
4.3.4 全磷
4.3.5 有效磷
4.3.6 全钾
4.3.7 速效钾
4.3.8 土壤酸碱性
4.3.9 阳离子交换量
4.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4.1 土壤总有机碳
4.4.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4.4.3 土壤碳库指数
4.4.4 土壤碳库活度指数
4.4.5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4.4.6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
4.4.7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性质研究
5.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
5.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2.1 土壤容重
5.2.2 土壤总孔隙度
5.2.3 土壤颗粒组成
5.3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1 土壤酸碱性与阳离子交换量
5.3.2 土壤有机碳和氮素
5.3.3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
5.3.4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评价
6.1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质量因子的相关性
6.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6.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6.3.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6.3.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被恢复对亚热带退化红壤区土壤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龚霞,牛德奎,赵晓蕊,鲁顺保,刘苑秋,魏晓华,郭晓敏.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4)
[2]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演变[J]. 崔静,陈云明,曹扬,王琼芳,黄佳健,王琳琳.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1)
[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壤通报. 2013(01)
[4]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J]. 李林海,郜二虎,梦梦,魏孝荣. 生态学报. 2013(01)
[5]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特点[J]. 汪明霞,朱志锋,刘凡,谭文峰.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6)
[6]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王岩,李玉灵,石娟华,郭江,杜建云.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3)
[7]杠寨小流域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研究[J]. 周玮,朱军,吴鹏,丁访军,崔迎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5)
[8]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 汪媛媛,杨忠芳,余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9]巨尾桉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变化分析[J]. 郑志雷,周建清,姚庆端,洪长福,王炳南. 桉树科技. 2011(02)
[10]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J]. 张宏芝,朱清科,赵磊磊,邝高明,谢静,李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05)
博士论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发生特性与演变机制研究[D]. 齐雁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四川洪雅几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D]. 梁剑.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55066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土壤质量的研究
1.3.1 土壤质量的概念
1.3.2 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
1.4 植被恢复的研究
1.4.1 植被恢复的概念
1.4.2 植被恢复的研究进展
1.4.3 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
1.5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有机碳分类
1.5.2 植被恢复与土壤有机碳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
2.1.1 气候条件
2.1.2 植被
2.1.3 地质地貌
2.2 研究内容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性质研究
3.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划分
3.2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剖面特征
3.3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化学性质
3.4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有机碳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性质研究
4.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
4.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
4.2.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总孔隙度
4.2.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组成
4.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1 有机质
4.3.2 全氮
4.3.3 碱解氮
4.3.4 全磷
4.3.5 有效磷
4.3.6 全钾
4.3.7 速效钾
4.3.8 土壤酸碱性
4.3.9 阳离子交换量
4.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4.1 土壤总有机碳
4.4.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4.4.3 土壤碳库指数
4.4.4 土壤碳库活度指数
4.4.5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4.4.6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
4.4.7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性质研究
5.1 样区设置与样品采集
5.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2.1 土壤容重
5.2.2 土壤总孔隙度
5.2.3 土壤颗粒组成
5.3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1 土壤酸碱性与阳离子交换量
5.3.2 土壤有机碳和氮素
5.3.3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
5.3.4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评价
6.1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质量因子的相关性
6.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6.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6.3.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6.3.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被恢复对亚热带退化红壤区土壤化学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龚霞,牛德奎,赵晓蕊,鲁顺保,刘苑秋,魏晓华,郭晓敏.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4)
[2]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演变[J]. 崔静,陈云明,曹扬,王琼芳,黄佳健,王琳琳.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1)
[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土壤通报. 2013(01)
[4]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J]. 李林海,郜二虎,梦梦,魏孝荣. 生态学报. 2013(01)
[5]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特点[J]. 汪明霞,朱志锋,刘凡,谭文峰.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6)
[6]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王岩,李玉灵,石娟华,郭江,杜建云.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3)
[7]杠寨小流域不同植被下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研究[J]. 周玮,朱军,吴鹏,丁访军,崔迎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5)
[8]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 汪媛媛,杨忠芳,余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9]巨尾桉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变化分析[J]. 郑志雷,周建清,姚庆端,洪长福,王炳南. 桉树科技. 2011(02)
[10]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J]. 张宏芝,朱清科,赵磊磊,邝高明,谢静,李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05)
博士论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发生特性与演变机制研究[D]. 齐雁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四川洪雅几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D]. 梁剑.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55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55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