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植被类型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团聚体稳定性
发布时间:2022-01-27 10:09
植物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选取华南典型花岗岩侵蚀区荒草地、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4种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特性和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评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特性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明确花岗岩侵蚀退化区较为理想的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重建坡面植被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林地小区土壤碳氮比(C/N)则相反,荒草地碳氮元素的坡面变异系数(CV)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地,其中桉树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0%,56.18%,68.5%和25.81%;湿地松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62.73%,33.71%,46.46%,58.06%;木荷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1.82%,38.2%,51.18%,48.39%,表明林地较荒草地更有利于土壤碳氮在坡面的均质化和有机...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20,34(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分布
在坡面尺度上,荒草地TOC、TN、DOC和C/N从坡上至坡下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3%~57%,41%~48%,60%~67%,14%~17%;桉树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1%~39%,13%~26%,8%~32%,8%~15%;湿地松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29%,19%~40%,30%~38%,2%~11%;木荷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2%~42%,22%~33%,23%~39%,5%~11%。荒草地的各项指标在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地,其中土壤DOC坡面空间变异系数最大。总体而言,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而且其在坡面空间分布差异性也相应地减小。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更有利于降低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这可能与其较低的侵蚀强度有关[12]。图3 植物小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
植物小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J]. 袁再健,马东方,聂小东,廖义善,黄斌,卓慕宁. 土壤学报. 2020(01)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侵蚀程度对红壤团聚体分布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 左继超,胡建民,王凌云,李赟璟,万佳蕾,郑海金.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1)
[4]华南红壤区坡面产流产沙对植被的响应[J]. 廖义善,孔朝晖,卓慕宁,李定强. 水利学报. 2017(05)
[5]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J]. 李鉴霖,江长胜,郝庆菊. 环境科学. 2014(12)
[6]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2(04)
[7]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特征[J]. 王明慧,王国兵,阮宏华,谢涛,徐长柏,徐亚明,赵小龙,徐涵湄. 生态学杂志. 2012(05)
[8]坡位对马尾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影响[J].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2)
[9]北京山地森林的土壤养分状况[J].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 林业科学. 2010(05)
[10]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土壤学报. 2004(04)
博士论文
[1]几种典型地带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机制及坡面侵蚀响应[D]. 吴新亮.华中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12284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20,34(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分布
在坡面尺度上,荒草地TOC、TN、DOC和C/N从坡上至坡下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3%~57%,41%~48%,60%~67%,14%~17%;桉树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1%~39%,13%~26%,8%~32%,8%~15%;湿地松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29%,19%~40%,30%~38%,2%~11%;木荷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2%~42%,22%~33%,23%~39%,5%~11%。荒草地的各项指标在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地,其中土壤DOC坡面空间变异系数最大。总体而言,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而且其在坡面空间分布差异性也相应地减小。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更有利于降低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这可能与其较低的侵蚀强度有关[12]。图3 植物小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
植物小区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J]. 袁再健,马东方,聂小东,廖义善,黄斌,卓慕宁. 土壤学报. 2020(01)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侵蚀程度对红壤团聚体分布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 左继超,胡建民,王凌云,李赟璟,万佳蕾,郑海金.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1)
[4]华南红壤区坡面产流产沙对植被的响应[J]. 廖义善,孔朝晖,卓慕宁,李定强. 水利学报. 2017(05)
[5]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J]. 李鉴霖,江长胜,郝庆菊. 环境科学. 2014(12)
[6]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2(04)
[7]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特征[J]. 王明慧,王国兵,阮宏华,谢涛,徐长柏,徐亚明,赵小龙,徐涵湄. 生态学杂志. 2012(05)
[8]坡位对马尾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影响[J]. 赵汝东,樊剑波,何园球,宋春丽,屠人凤,谭炳昌.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2)
[9]北京山地森林的土壤养分状况[J].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 林业科学. 2010(05)
[10]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土壤学报. 2004(04)
博士论文
[1]几种典型地带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机制及坡面侵蚀响应[D]. 吴新亮.华中农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12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3612284.html